昭通地名
云南省昭通市行政区划
昭通市是云南省的地级市,车牌云C,长途区号0870,人口约509.30万,面积2.30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1个区/县(县级市),其中县10个、街道16个、镇67个、乡67个、社区284个、自然村2个、村1081个。
昭通市概况
- 地名:昭通市
- 隶属:云南省
- 行政级别:地级市
- 区号:0870
- 车牌:云C
- 邮编:657000
- 市政府:昭阳区
- 区划代码:530600000000
- 身份证前6位:530600
- 面积:2.30万平方公里
- 人口:509.30万人
- 人口密度:221人/平方公里

昭通地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上为云南通往中原的重要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也是云南通往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的北大门。^^昭通地跨东经102°52′~105°19′,北纬26°55′~28°36′。东西宽241公里,南北长234公里,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东面与贵州省接壤,西北与四川为邻,南面与曲靖地区会泽县接界。从昭通地区所在地到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430公里,空中航行时间30分钟。
昭通2001年撤地设市。全市辖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区10县173个乡镇。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467万。
昭通是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昭通有31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历史较为悠久,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的1/4 。昭通是云南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
昭通市是昭通地委、行署所在地,历史上是云贵川支省的物资集散地,是云南与内地各省的重要通道。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秦汉间为夜郎国地,明初称乌蒙军民府,清雍正九年才改为昭通府。这里手工业、私营工商业曾一度繁荣,昭通酱、绿豆糕、羊毛皮衣等土特产曾远近闻名,素有云南的“小昆明”之称。
昭通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在这儿繁衍生息,至西汉时更是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它介于巴蜀文化与夜郎文化、 滇文化的交汇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及其区域特色,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
昭通地区为云岭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南部最高点为巧家药山,海拔4040米 ,北部最低点为水富滚坎坝,海拔267米 ,相对高差3773米,立体气候十分突出。中部乌蒙山和五连峰山脉横踞其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全区的自然环境分为两大部分,北部经常阴雨蒙蒙、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椤树在威信成片生长就达1200亩,具有重要的科研、旅游价值。
昭通的旅游资源集自然、人文景观两大类,多姿多彩。五尺道、棘人悬棺、汉孟孝踞碑、扎西会址、大山包高原风光及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威信观斗山石雕群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昭阳区 鲁甸县 巧家县 盐津县 大关县 永善县 绥江县 镇雄县 彝良县 威信县 水富县
昭通市行政地图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昭通市”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2021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昭通以四线城市排第192名。
云南省各地市地域面积排行榜,昭通以23,021排第9名。
云南省各地市人口数量排行榜,昭通以509万人排第3名。
全国各大城市人口数量排行榜(地级市及以上),昭通以509万人排第89名。
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城市排名,昭通排第37名。
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昭通排第182名。
2020中国好空气城市排行榜,昭通排第26名。
2020年度五线城市排名,昭通排第42名。
2019云南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昭通以全国排名:231(新五线城市)排第13名。
2019年云南省各市GDP排行榜,昭通以1,194亿元排第7名。
2019中国避暑名城榜,昭通以磅礴乌蒙排第46名。
- 昭通名人
- 龙云(1884~1962,抗日爱国将领,云南省政府主席)
- 卢汉(1895~1974,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 罗炳辉(1897~1946,共和国36位军事家)
- 张开儒(1869~1935,辛亥革命元老、护国军名将)
- 曾泽生(1902~1973,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
- 龙泽汇(1910~1991,抗日名将)
- 杨伟贤(1900~1935,革命烈士)
- 张维翰(1886~1979,民国政治人物、法学家)
- 张邦翰(1885~1958,著名建筑大师)
- 杨宏光(1892~1950,原国民党将领)
- 孙承光(1906~1942,抗日英烈)
- 蓝大顺(1826~1864)
- 刘平楷(1902~1930)
- 潘朔端(1901~1978)
- 丘钟惠(1935~)
- 卢浚泉(1899~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