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镇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行政区划
鸡足山是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管辖的镇,车牌云L,长途区号0872,人口约3.12万(截至2019年),面积31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9个行政村(社区)
鸡足山镇概况
- 地名:鸡足山镇
- 隶属:宾川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872
- 车牌:云L
- 邮编:671600
- 区划代码:532924105
- 身份证前6位:532924
- 面积:316平方公里
- 人口:3.12万人
- 人口密度:98人/平方公里
鸡足山镇,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地处宾川县西北部,东与金牛镇相连,南与大营镇毗邻,西北与大理市海东、挖色、上关3镇接壤,东北与力角镇相邻, 行政区域面积316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鸡足山镇户籍人口为31188人。
1950年,称炼钟乡,为鸡山区炼洞分区。1984年,称炼洞乡。 1999年3月,撤炼洞乡建鸡足山镇,并将原属大营乡所辖的上沧、白荡坪、江股、关李4村民委员会划归鸡足山镇。 截至2021年10月,鸡足山镇辖9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沙址街1号。
2019年,鸡足山镇有工业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4个。
鸡足山镇历史沿革
1950年,称炼钟乡,为鸡山区炼洞分区。
1951年,属第三区名炼洞、沙址行政村。
1952年,属第三区名炼洞、沙址乡。
1958年,属大营公社,名炼洞、沙址,甸头管理区。
1961年,称炼洞公社,驻地官宅村。
1962年,属牛井区。
1966年,称红旗公社(区级)。
1976年,称炼洞公社。
1984年,称炼洞乡。
1999年3月,撤炼洞乡建鸡足山镇,并将原属大营乡所辖的上沧、白荡坪、江股、关李4村民委员会划归鸡足山镇。
鸡足山镇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鸡足山镇因地处鸡足山脚得名。
鸡足山镇地理环境
鸡足山镇地处宾川县西北部,东与金牛镇相连,南与大营镇毗邻,西北与大理市海东、挖色、上关3镇接壤,东北与力角镇相邻, 行政区域面积316平方千米。
鸡足山镇地处云南西部、云岭横断山脉东缘,金沙江南岸云贵高原西南部,地势北高南低,集坝区、丘陵和山区一体。主要山脉有鸡足山、木香坪主峰、九子坟山、老太山、白马山山脉。境内最高峰位于鸡足山西南13千米的木香坪主峰,海拔3320.3米;最低点位于小河底,海拔1600米。
鸡足山镇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立体气候明显,东片区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天然温室;西片区降雨丰沛、光照充足,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17.3℃,无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57.4小时,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
鸡足山镇境内河流属金沙江水系,沙址河、炼洞河等河流贯穿全镇,干支流总长41千米,集水面积328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立方米/秒。
鸡足山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等。
鸡足山镇境内已探明矿藏主要有砖瓦用页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其中,砖瓦用页岩储量120.8万吨,年开采量5万吨;建筑石料用灰岩储量600万吨,年开采17.5万吨。另外年开采矿泉水11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比较丰富。
2011年,鸡足山镇有耕地面积3.21万亩。
鸡足山镇经济
2011年,鸡足山镇完成财政总收入8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6元。
2019年,鸡足山镇有工业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4个。
2011年,鸡足山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13亿元。
鸡足山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白肋烟、板栗、大蒜、药材。2011年,种植烤烟7500亩,白肋烟4100亩,板栗4700亩,大蒜4300亩,药材1300亩。
2011年,鸡足山镇生猪出栏2.5万头,年末存栏1.94万头;家禽出栏6.48万羽,年末存栏5.13万羽;羊出栏0.27万只,年末存栏0.23万只;牛出栏0.04万头,年末存栏0.49万头;畜牧业产值2470万元。
2011年,鸡足山镇工业总产值达到9166万元。
2011年末,鸡足山镇有商业网点318个,职工640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0万元,比上年增长22%。
2011年末,鸡足山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各项贷款余额5280万元,比上年增长2.3%。
鸡足山镇风景名胜
鸡足山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享誉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圣地,中国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景点、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鸡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48米,苍崖万仞,翠微千里,高峻险拔,因“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
鸡足山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鸡足山镇地处大理州宾川县西北角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鸡足山脚下,在东经100°17′~100°31′和北纬25°49′~25°59′之间,距县城32公里。东与金牛镇相连,西与大理洱海隔山相望,南和大营镇相接,北与鹤庆县毗邻接壤,东北和力角镇相交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818.6米,年平均气温13℃,年均降雨量932毫米。
鸡足山镇前身是炼洞乡,为满足鸡足山旅游业发展的需要,1999年3月29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复〔1999〕19号文件正式批准撤销炼洞乡设立鸡足山镇。全镇总面积315.77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汉、白、傈僳等10个民族,辖8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738人,其中农业人口24220人,耕地面积23994亩,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在总人口中,白族占45.3%,镇政府所在地沙址行政村占98.5%。境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既有牛沙公路和岩花公路纵贯全境,更有康盒路、宾邓路衔接大理和丽江所形成的旅游交通大环线;既有食用价值很高的小白草乌、附子、冷菌、鸡枞等特产,还盛产山桃、杏、白木瓜、板栗、泡核桃、杨梅、柑桔、葡萄、枇杷等。
撤乡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立足镇情,抢抓机遇,紧紧围绕“把鸡足山镇建设成为集中国佛教文化特色和白族民居丰富文化内涵为一体的中国佛教名山第一镇”的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战略,精心培植烤烟、旅游、亚麻三大支柱产业,先后兴办起了南诏御酒实业总公司、鸡足山地方产品开发公司、鸡足山生物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鸡足山明泉有限责任公司、利民建材厂、佛都神骑有限公司、华御亚麻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非公企业,发展了数十家“农家乐”旅游户及500多家个体工商户,新建立了三个科学养畜示范基地。同时,依托鸡足山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白族民居建筑艺术,以高起点、上档次、有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聘请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作了《鸡足山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富有“青瓦、白墙、水彩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两院落、溪水绕房走”的白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小城镇,使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全镇经济社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明显提高。.
2014年9月30日,环境保护部授予鸡足山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鸡足山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