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

重华镇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重华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重华

重华是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管辖的镇,车牌川B,长途区号0816,人口约1.71万(截至2019年),面积5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8个行政村(社区)

重华镇概况

地名:重华镇
隶属:江油市
行政级别:
区号:0816
车牌:川B
邮编:621000
区划代码:510781115
身份证前6位:510781
面积:57平方公里
人口:1.71万人
人口密度:303人/平方公里

重华镇,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地处江油市境中部偏西。东连厚坝镇,南邻小溪坝镇,西接铜星乡,北靠平武县,镇人民政府距江油市区40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56.55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重华镇户籍人口为17145人。

民国时期,重华镇境域属梓潼县。 2019年12月25日,撤销铜星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重华镇管辖。 截至2020年6月,重华镇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灵溪街377号。

2019年,重华镇有工业企业8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个。

重华镇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重华镇境域属梓潼县。

1953年,划归江油县,设重华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4年1月,公社改乡。

1989年,乡改镇。

2019年12月25日,撤销铜星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重华镇管辖。

重华镇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唐代境内建一河堰,以纪念治河兴农舜帝重华而名,镇随堰名。

民俗文化

综述

重华镇有烟火架、传统川剧、雕刻艺术、木板年画、老君会、海灯武术等。

烟火架

重华“烟火架”,亦称“烟火架儿”,又名“烟花架儿”。是集爆竹、礼花、戏剧人物造型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主要用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活动,以声、色、动感烘托氛围。因夜间燃放时悬挂于木架上,故名。“烟火架”产生于清康、雍、乾盛世,已300年历史。江油有许多制作烟火架的艺人,二郎庙镇青林口的袁学茂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个。袁学茂带了许多徒弟,二郎庙青林口古镇经营“李氏豆腐庄”和“李氏豆腐”的李守成、李守忠的父亲李永金在1969年4月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时,制作了一个九层的烟火架燃放。江油市铜星乡宝藏村10社51岁的冯沛建还熟练地掌握制作烟火架工艺流程。冯沛建祖籍湖广孝感,他7岁时开始跟堂祖爷冯成方学习做火炮、烟火架。据冯沛建介绍,制作烟火架有图谱,2007年重华烟火架制作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现以家传的方式进行传承。

传统川剧

重华人演唱观看戏剧,在火神庙、万寿宫、禹王宫或寿福宫乐楼(戏台子)进行,有二三十名川剧爱好者平时自娱自乐,不化妆着装上台,称为“清唱”、“摆围鼓”或“唱板凳戏”,在茶馆或大户人家举行。逢老君会、古东岳会等演出频繁,使得重华场有“戏窝子”之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华地方豪绅苟戎首建重华专业戏班“聚胜班”,自任班主。民国十一年(1922),江油县中坝川剧团“绚春班”到重华场演出,被重华地方袍哥头子黄清源收为己有,并兼并“聚胜班”,独成一家,常年在重华及邻近五六县巡回演出传统剧目。自民国十六年(1927)起,重华“绚春班”改名“重绚剧部”,并连续九年跻身成都六大剧班(社“之列,川剧文化常年不衰。重华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传统民俗文化节及其他盛大节日,均有川剧表演。剧目一般根据节日类型及活动背景等因素,确定《封神榜》、《白蛇传》、《八阵图》、《空城计》等等表演剧目,川剧文化传承良好。

雕刻艺术

民间石刻木雕技艺:主要反映在建筑门窗、梁柱、家具、石碑、牌匾、神龛等等,涉及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华是中国火药之乡,因明清时期主产火药用硝,商贾云集,经贸发达,在当时有着“旱码头”之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美感很是讲究,使之形成了以明清风格为主的大量石刻木雕技艺及成品。在当地的民俗文化馆保留有大量民间藏品,仍有梅文杰等民间石刻木雕艺人传承该项技艺。

木板年画

明洪武年以前,重华木版年画颇具盛名,盛行一时。明洪武二年(1369),重华场版画世家杨伯达兄弟三人“奉命”移居山东潍坊崇道乡(今寒亭区)从操祖业,亦补农耕之不足,发展为近代海内外的中国四大木板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重华木板年画有少量存世。

老君会

相传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炼丹,后被金、银、铜、铁、锡匠奉为祖师。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太上老君的生日,重华一带十里八乡的道教信士及金、银、铜、铁、锡等“金火匠人”,少则三五十,多则百十名,都要上老君寺上香祭祀,祈求身体康健、生意兴隆及技艺长进。老君会已发展为重华传统民俗文化节,且已连续举办三届,文化节期间的文化巡游、烟火架燃放展示、武术表演、川剧大戏等内容精彩,四周乡镇,观者如潮。

海灯武术

“本愿精舍”,蕴育了佛教一代宗师——海灯法师,其梅花桩、二指禅绝技让重华人民为之惊叹。作为海灯法师的故乡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武术、对海灯法师自然有着独特的感触和情怀。上世纪60至90年代,重华人争相拜海灯法师为师,习武强身者络绎不绝,习武的男女老少几近人人参与,就连在校读书的学生,也会利用寒暑假参加“海灯法师武术培训班”。重华也不乏习武强身之人,海灯武术精神以及重华人习武的传统,已然为了一种民俗文化,在重华周边乡镇以及江油市境内,悄然传开。

重华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重华镇地处江油市境中部偏西。东连厚坝镇,南邻小溪坝镇,西接铜星乡,北靠平武县,镇人民政府距江油市区40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56.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重华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于丘陵地形。

气候

重华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多年平均气温16.9℃,1月平均气温0℃,极端最低气温-2.1℃(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34.3℃(1976年8月10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4.2℃,最大日较差7.5℃。生长期年平均314天。无霜期年平均228天,最长达248天,最短为18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00小时,年总辐射120.3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40.2天(一般为2月1日至次年1月6日)。年平均降水量98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58.7天,最多达68天(2009年),最少为37天(2006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502毫米(1966年),极端年最少雨量564毫米(1969年)。

水文

重华镇境内属潼江河水系。一条支流从福胜村入境,大兴村出境;另一条支流从广利村入境,经双石、星顺、华红、双河村出境。境内河道长20.1千米。

自然灾害

重华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灾、涝灾、风灾、低温、霜冻、雷击、地震等。雹灾偶有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0年9月19日14时至15时,9个行政村、55个社、1657户、5999人受灾,损毁堰塘2口,房屋148间,受灾面积达7371.4亩,直接经济损失252万元。风灾时有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死亡6人,39人不同程度受伤;受损水库7座、塘堰539口、道路4.8千米、桥梁36处;房屋损毁1066382.8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洪涝灾害较严重的发生在1983年9月7日、2008年7月20日、2008年9月24日、2009年7月16日,4次洪灾重华场镇进水被淹,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作物被冲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6000余万元。

重华镇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重华镇西北广利村至福胜村约3公里长、1公里宽一线,藏有分布不均匀、含铁量较低的赤铁矿和碳酸钙含量较高的石灰石。老君山一带有多个含硝矿洞。双河村与小溪坝镇,集体与大兴村交界处,藏有分散石油天然气。

土地资源

2011年,重华镇有耕地面积16566亩,林地面积42377亩。

2012年,重华镇有耕地16566亩,其中水田12890亩,旱地3676亩,人均耕地1.01亩。

2013年,重华镇有耕地1104.4公顷,其中水田860公顷,旱地245公顷。

2014年,重华镇有耕地16566亩,其中水田12890亩,旱地3676亩。

重华镇经济

综述

2011年,重华镇财政总收入30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3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96万元,增值税10万元,个人所得税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5元。

2012年,重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60万元;财税收入完成14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加1047元,达到8588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80人;引进项目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个;新增种养殖大户18户、营销大户1户、加工大户1户。

2013年,重华镇新增种养殖业大户18户,固定资产投资5255万元,招商引资3094万元,财政收入14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加1261元。

2014年,重华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5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210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67万元,新增种养殖业大户18户,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5元。

2019年,重华镇有工业企业8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2个。

农业

2011年,重华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1.6亿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生产粮食9394吨,其中水稻5916吨,小麦1574吨,玉米1244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折耳根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6404亩,产量990吨,其中油菜892吨,花生98吨;蔬菜种植面积4285亩,产量8361吨。

2011年,重华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兔、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3.2万头,年末存栏2.1万头;家禽饲养量45万羽,上市家禽36万羽,生产肉类2129吨,其中猪肉1158吨,牛肉104吨,羊肉45吨,兔子64吨,家禽760吨;禽蛋710吨;畜牧业总产值3420万元。渔业以养殖草鱼、鲢鱼为主,水产品总产量250吨,渔业总产值250万元。

2012年,重华镇建设优质水稻基地8000亩,建成青黛种植基地20亩,以大兴村、平桥村、广利、双石村为重要示范点,发展水稻、小麦和油菜制种基地。培育核桃、板栗等干果林,建成核桃干果基地近3000亩。

2013年,重华镇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达533公顷,建成233公顷的干果基地。

2014年,重华镇建成以青黛种植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0余亩,地参300余亩;种植佛手和植青花椒7万余株、600余亩。

商贸

2011年末,重华镇有商业网点996个,职工145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2亿元。

金融业

2011年,重华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269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实现税收153万元。农村合作信用社重华分社,各类存款余额12424万元,比上年增长17.79%;邮政储蓄银行重华分行,各类存款余额7149万元,比上年增长21%。

电信业

重华镇全年电信业务收入60万元。

重华镇风景名胜

综述

重华镇境内有重华民居、黄公祠、公安桥、重华寺、南华宫、万寿宫、禹王宫、黄公祠石碑等景点。

重华民居

民居建筑的分布特点:一条发源于老君山的灵溪河经蔓延数十里后,自北向南,呈“月牙”状穿过重华场镇,民房在河两岸倚势而建,以“月牙”内侧居多,俯瞰古街道与民房的整体建筑布局,大致勾勒出犹如道家“太极”之状。

民居建筑的保存情况:因“5·12”汶川大地震致使民居大面积受损,以及保护措施及资金等问题,导致原有民居建筑有所损失,但整体布局及风貌控制尚好。

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多为明清建筑风格,又富有川北民居特色。民居主要为土木结构,门柱以石墩为基,门窗注重雕花、镂空等艺术修饰手法,梁柱多选整木,用料颇为考究。

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当地长期受佛教、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加之重华场明清时期曾为“旱码头、戏窝子”致使商贾云集,全国多地文化交汇,使得公安社区民居总体呈现出明清风格,又各有地方特色。特别是民居的总体布局,呈现出道教“太极”之状,反映出道教文化对其深远影响,体现了重华人民追求自然、繁荣、和谐的美好向往。

黄公祠

黄公祠,位于重华镇半边街(今灵溪街)北端,灵溪河西岸,坐西向东呈“回”字形。原占地约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总投入大洋5万多个,20多万个工日,拥有高大优质树木6万多根。建筑有大小房屋20多间,墙体砌大青砖,青瓦座脊,地面用煮熟糯米石灰加细砂调制为三合泥铺成,坚实平滑;房门窗柱呈拱形彩色泥塑,古朴典雅。民国20年(1931)秋破土动工,至23年(1934)3月竣工。由时任区袍哥组织大头目,梓潼县公安局局长黄清源以其父黄德斋名义所建而名。次年4~5月红四方面军总部设于此间。1949年12月改作区军管会驻所,1950年7月由人民政府作为区公所办公场所及生活场所。1975年5月区革委会迁出,公社革委会迁入。1984年拆除南部小院房屋,新建现代办公生活用房。2008年“5·12”大地震受损后经修缮改为镇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民俗文化藏馆,其保存现状和利用情况良好。

公安桥(当地普称“桥楼子“),素有川北“廊桥”之称的重华古桥。位于半边街(今灵溪街)中段东侧灵溪河上,东与火炮街相连。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九月破土动工,次年五月竣工投入使用。桥长29.35米,宽6.6米,两墩为向北石龙,各高3.7米,楼高4.5米,双层结构,青瓦做脊,中部有一方形翘角楼,通高8.2米,梁枋石柱雕刻彩绘有花鸟鱼虫、山水、勉农耕、劝汤麻、戒赌博等风情画。桥上正中南侧建有木制板房龙王庙,坐南朝北,1964年被拆除。现今,整座古桥保存良好,仍旧是人们来往两岸、休憩闲谈的雅处。

重华寺

重华寺,位于重华镇半边街(今灵溪街)后西侧,坐西北向东南,约建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有三级两重大殿及两侧配殿,因主奉舜帝重华而名。

南华宫

南华宫(广东馆),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位于老街东段北侧,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分为乐楼、正殿、厢房三部分建筑,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正殿主供庄子,因广东移民所建而名。1920年利用其厢房办女子学校,1954年改作重华区食品站,2003年转让私人,今存大殿及厢房。

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老街十字口以东约40米处北侧,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内供妙应真人、药王孙思邈神像。亦因江西移民创建称江西馆。约建于清乾隆中期(1736—1756年),布局结构与火神庙相同。清、民国时期至1950年代初,重华甲、团、联保及乡办公处均附设此间,1950年设重华乡农民协会、乡人民政府。1952年农历3月,改建为重华区、乡供销合作社。大殿改为会议室,东头为供销社职工伙食团。1999年,供销社解体,房屋荒废,2003年,将大殿拆除,老旧木柱门框墙砖运至青莲场修建陇西院仿古太白堂。

禹王宫

禹王宫,位于老街十字口以东约70米处北侧,坐北向南,呈“回”字形,有乐楼、大殿及东、西禅房四部分建筑物。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因主供舜帝重华接班人大禹王而名。又因湖北、广东省移民所建,内设会馆,又称湖广馆,创建于清乾隆中期(1756-1776年)。1954年,改作重华区粮站,2000年,粮站撤销后荒废。

洪济宫

洪济宫,位于老街大水巷子对面,为张姓家庙,规模较小,约60多平方米,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中睢阳守将张巡而建,取洪恩普济之意而名。1951年,收为公有,曾作街道居委会办公处和成人夜校,1961年,因修建“重华礼堂”拆除,后在地震中被毁,今仅存遗址。

寿福宫

寿福宫,位于老街中段,今迎宾街北口,坐北朝南,被老街从中一分为二,北为正殿,主供寿佛而名,南为乐楼,东西两侧均有厢房,中为石板铺砌的院坝,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民国及以前有宫属田地400多亩。1952年3月,设乡政府;1956年,将大殿改作区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处;1964年,将乐楼两侧厢房改作公社农技站用房,1983年,拆除乐楼建区农技站新式楼房;1992年,镇工商所从正殿迁出改作公安派出所。2011年,派出所迁出大殿后闲置。

陕西馆

陕西馆位于老街东段北侧,东距老街口文风楼约30多米,坐北向南,呈“回”字形,大门位于南侧,由乐楼、正殿和厢房三部分组成,正殿供奉关于、周仓和关平神抵,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清乾隆中期(1756年—1776年)由陕西陈姓为主的移民创建而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于馆内开班私营“振民纱厂”。1956年改建为区粮站库房,2000年后荒废。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半边街火神庙南侧,坐西向东,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因供奉武则天皇后及妈祖,称天后宫或妈祖庙,亦因福建省、浙江省移民缩减,又称福建馆或浙江馆。约建于清雍正初期(1720年前后),1950年,代逐步荒废。现址已于2008年灾后重建中新建民居。

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半边街(今灵溪街)南段灵溪河西侧,今镇卫生院所在地。坐东向西,呈“回”字形,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因主供远古时期钻木取火,被奉为火神的燧人氏(亦称回禄)而名。约创建于唐龙朔年(661年—664年)前后,兴建半边街时期。入山门(大门),头顶上是乐楼(俗称戏台子),垮3级石阶,是石板砌成的院坝,南北两侧为两排一楼一底禅房,直穿院坝上9级石阶,上有一排5间正殿,内供主神。1965年,拆除乐楼改作区人民医院门诊部,正殿改为住院部和办公室,两侧禅房改作医务人员生活用房及仓库等。2008年,大地震受到严重损坏,2009年被整体拆除重建为镇卫生院综合大楼。

海灯法师故居

海灯法师故居,位于火炮街中段,距离公安桥约十余米,房屋最初约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于火炮街开市前后。故居共有房舍三间,早期为土木结构,总面积在90平米左右。由于海灯法师一生简朴,仅有其生前诵经、习武及生活用具等物品,房屋内其他陈设寥寥。

重华堰

唐龙朔二年(662年),阴平县令刘凤仪组织民众,在今老街十字口向东南修筑一拦河堰,引广利河水灌田助农耕,灌面达1000多亩。由于在当时落后的生产力下,完成了这样一项伟大的地方利民工程,被有识之士认为是继承了舜帝治河兴农大业,为表彰有功者,激励后来人,便以舜帝之名将河堰取名为“重华堰”,而重华场亦由此堰而名。

黄公祠石碑

黄公祠石碑共有21块,主用于对黄公祠落成道贺。碑文作者有当时梓潼县县长张年为代表的政府官员,有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人士、军事家、著名抗日将领军官邓锡侯为代表的国民革命军军官,以及梓潼县区正、教员等地方显赫人士,足可见当时黄清源的人脉之广,地方势力之大。黄公祠石碑碑文内容丰富,多以赞颂黄氏家族功德为其题诗作赋等。碑文文体不一,书法各有千秋,石刻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历史及书法参考价值。因文革时期“破四旧”运动,部分碑文被凿毁,导致碑文内容有所缺失。

重华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重华镇是江油历史文化古镇,因境内重华堰得名。清雍正八年(1730年)设置场镇,原隶属梓潼县,清末置乡,民国24年改为重华联保,民国29年改联保为乡,下辖21保。建国后,1952年划为重华、铜星、五星、双柏4乡,重华乡辖民主、前进、胜利、 华胜、 新一 5 村。1953年划归江油,隶属第九区。1955年将星顺乡和双柏乡的13个村,五星乡的双河、红花、大兴3个村共计16 村划入重华乡,调整为下辖12个村,隶属重华区,1958年成立重华公社,辖11个管理区,48个生产队。1961年调整为下辖1个居委会,11个大队,60个生产队,1983 年改为乡,辖11个村、91个村民小组。1989年设立镇。1994年至1995年撤铜星乡归入重华镇,辖1个居委会,20个村,177个村民小组。1995年底恢复铜星乡,重华镇现辖1 个居委会,辖华胜、红花、双河、集体、大兴、平桥、福胜、广利、双柏、石坪、星顺11个村,95个村民小组。

  重华镇位于江油市境中部,距县城江油43公里。 东连百胜乡,西接铜星乡,北靠平武县,南邻小溪坝镇, 靠近中雁公路和宝成铁路。地理坐标:东经104°58′,北纬

  31°57′。全镇幅员面积63.482平方公里,集镇面积1.2平方公里。2000年重华镇辖11个行政村, 95个村民小组,1个场镇居委会,全镇现有人口18000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000人,人口出生率为7.5‰,主要为汉族。

  全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560米,属于丘陵地形。气候亚热带季风, 日照2700小时,雨量1100,平均气温16.8 ℃左右, 年降水量1150毫米,适宜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各种农经作物。2000年底,全镇有耕地面积18624亩,其中田13782亩,地4842亩。粮食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生姜、西瓜、甘蔗、樱花、板栗、侧耳根、桃、梨、苹果、李等,养殖业以养猪为主,太湖母猪、南江黄羊、优质肉兔、皮埃蒙物牛等养殖量和品种也迅速增长,鸡、鸭、鹅等小家畜品种优、肉质好、饲养量大。水产养殖户多,去年产成鱼197吨,获产值130万元。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707万元(按90 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201万元,比上年增长5.8%。。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重华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重华镇地图

导航去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重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