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镇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元通镇行政区划
元通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管辖的镇,车牌川A,长途区号028,人口约3.54万(截至2019年),面积4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1个行政村(社区)
元通镇概况
- 地名:元通镇
- 隶属:崇州市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28
- 车牌:川A
- 邮编:611230
- 区划代码:510184105000
- 身份证前6位:510184
- 面积:48平方公里
- 人口:3.54万人
- 人口密度:729人/平方公里
元通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地处崇州市西北部,东接观胜镇、锦江乡南同道明镇相邻,西与怀远镇毗邻,西北隔西河与何家乡相望,北与上元乡、都江堰市安龙镇、柳街镇相连。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崇州市区11千米。 区域总面积48.48平方千米。(原元通镇和原公议乡面积总和) 截至2019年末,元通镇辖区户籍人口35389人。(原元通镇和原公议乡人口总和)
晋永和三年(347年),设水渠乡,属晋原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元通镇。1997年,何家乡析出。 2019年12月,撤销公议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通镇管辖。 截至2021年10月,元通镇辖3个社区、7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永渠北街204号。
截至2019年末,元通镇有工业企业84个,其中规模以上有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23个。
元通镇历史沿革
东汉,已有邑聚。
晋永和三年(347年),设水渠乡,属晋原县。
萧齐时,相继更名水渠乡、兴渠乡、集贤乡。
南宋理宗时期,更名涌泉乡、济兴乡。
明属大罗、景德2场,后合并为圆通乡。
明末,更名通议乡。
明正统元年(1436年),设圆通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元通镇。
1950年11月,镇改乡。
1953年6月,增设元通镇。
1956年7月,元通镇5村合并为3居民委员会。
1958年8月,元通乡、镇合并为元通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何家乡天花、玉圭、协力、文艺4村划归元通公社。
1961年,4村划归何家乡。
1963年,析置元通镇。
1985年2月,元通公社并入元通镇。
1993年,何家乡并入元通镇。
1997年,何家乡析出。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设晋乐县(侨县),为县城所在地。
西魏废。
清末,属通议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公议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公议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2019年12月,撤销公议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通镇管辖。
元通镇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此地正式建圆通场。民国以来人们因书写方便,“圆”简写“元”,始为元通场。
王国英故居
王国英故居,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道光重修。王国英为抗英名将,鸦片战争中驰援宁波,率敢死队与义律激战,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终被英军杀害。故居在增福街南侧、座北向南,院落布局。二门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柱上四川著名经史学者罗元甫题联,文辞书法俱美。其它全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面。过厅面阔3间13.8米,穿逗粱架4穿用5柱,进深7米,通高5.2米。当心间垂柱、雀替雕花。其它厢房、大门、门厅、正厅均小巧玲珑,天井中花台屹立。
天主堂
天主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坐落在麒麟街北侧,除大门为哥特式,顶竖十字架外,其它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礼拜堂抬梁结构,通高9米,占地200余平方米。后院一楼一底,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宝壁装修,转拐楼梯设瓜柱,十分古朴。
永利桥
永利桥,横跨泊江河,下临文井江,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再经修缮。砖石结构,三孔拱桥,桥长29.3米,宽8米,拱高1.15米。桥墩园雕鳌形,雄浑粗犷。桥栏以柱连接华板,柱顶分别园雕羊、狮、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萨等,但风化损伤严重。桥北残存桥楼两间。该桥为崇州仅存石桥。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在麒磷街南侧。为元通大姓黄家之祖宗祠堂。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院落布局,门厅临街面阔4间18米,中设大门,门宽3.55米。门厅后以落天过道与后院连接。二门为砖石结构,门柱有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题写的对联。门后过厅半坡抬梁梁架。正厅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梁架,7架椽柱。面阔3间28米,进深5.4米(前室),后室深6米。前室厅上设卷棚。花脊鸱吻,覆钟式柱础。正厅后有小院。正厅前右侧厢房5间17.7米。四周封火高墙,门厅部份为拱脊。院内布局疏朗,宽敞明亮。占地838.3平方米。
罗氏故居
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在黄氏正院之右。虽然布局和黄氏正院略同,但体量较小,面阔只有3间13.95米,天井也不大。二门为砖石结构,塑竹子、卷草及楼台亭阁於门面及门顶。全部建筑都是一楼一底,从二门后上楼,可转完前后各院所有房间。该建筑已十分陈旧,柱、枋及楼栏等多处腐朽。是清代、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地处麒磷街南侧87~119号。5道封火墙将一段街区分为相邻的三进大院落。均为单檐木结构,布局大致相同。以黄氏正院为例,临街面阔6间20米。中心间设卷棚为门楼,乳袱上蹲狮。门厅穿逗梁架,穿上架板为楼。厅后天井大8.2×3.1米。天井上楼口设吴王靠椅。正厅一院单檐歇山式屋面,一楼一底,穿逗粱架5穿用5柱。面阔3间17米,进深3.3米,檐下斜撑弓浮雕缠枝花卉.楼上廊道相通,俗称走马转角楼。正厅稍间设置楼梯上下。地脚枋下砖砌十字孔。明间后屏风与后院相通。后院天井4.7×11.3米,正房面阔3间14.8米,进深7.2米,通高9.5米。正房后又一小天井,天井后的房屋屹立文井江边。每个天井侧有厢房,体量高度小於正房。大多数垂柱、雀替、驼峰浮雕花卉、净物等。
汇江桥,是川西有名的铁杆桥,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清光绪二年(1876年)。1986年7月,移于双凤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桥长156米,宽2.5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再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垂脊上塑禽乌,塑人物戏文,花脊鸱吻,侧脊四角赞尖,爪角飞檐,塑带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戏文。通宽8.2米,进深3.4米,高5.8米,两端相同。江心墩亭为歇山式屋顶,爪角鸱吻,屋面塑仙鹤等。侧墩为单檐卷棚顶,无雕塑。墩上亭均宽4.5米,深2米,高7.8米。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
分布在镇北均一千米处的清溪村和三宝村。由若干大型墓冢构成,墓冢一般2~3亩大小。20世纪50年代,百姓在冢上发现画像砖和陶俑及一些明器。
元通镇地理环境
元通镇地处崇州市西北部,东接观胜镇、锦江乡南同道明镇相邻,西与怀远镇毗邻,西北隔西河与何家乡相望,北与上元乡、都江堰市安龙镇、柳街镇相连。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崇州市区11千米。 区域总面积48.48平方千米。(原元通镇和原公议乡面积总和)
元通镇地势东南偏低,西北偏高。从西北向东南走向,境内东部北起清溪村,经三宝、汇江、石梯三村,有一条以北至南的高埂(俗称杠坎),高出2米有余。境内最高点位于兴店村1组,海拔594米;最低点位于红瓦村6组,海拔570米。
元通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25.5℃。无霜期年平均283.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58.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63毫米。
元通镇境内有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汇注,三江在元通镇(区)汇合后称汇江。西河古称文井江,起于汶川,经苟家、万家、怀远,由西向东从兴店村入境。全长1.5千米,河水最大流量1300立方米,最小流量3立方米,灌溉镇内面积4500余亩。味江从灌县经街子、上元,在景德村入境,合长2.3千米,合流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最小流量2立方米。泊江河起源于松潘县,经都江堰分内外江,属外江,再经中兴、安龙在镇内三宝村入境,全长4.3千米,河水的最大流量1400立方米,最小流量3.5立方米。
元通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39年,泊江河水暴涨,上百年的大石桥冲毁,损坏农田50余亩,船毁人亡事故死亡人数15人,直接经济损失555万余元。
元通镇有农业耕地面积17640亩;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石灰石、陶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3500多万吨,陶土资源储量1.5亿万吨。
元通镇经济
2011年,原元通镇财政总收入2920.7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9万元,比上年增长23.2%,是1949年的135倍,比1979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750元。
截至2019年末,元通镇有工业企业84个,其中规模以上有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23个。
2011年,元通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4550万元,比上年增长4.9%,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5.3%。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元通镇生产粮食122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子。油菜子种植面积3600亩,产量540吨;花木种植面积1500亩,产值450万元;川芎种植面积300亩,产量60吨;蔬菜种植面积450亩,产值112.5万元。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元通镇生猪饲养量46562头,年末存栏21598头。截至2011年末,元通镇累计造林3151亩,其中经济林2031亩,竹林112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25万株,林木覆盖率85%,活立木蓄积量2万立方米。
元通镇以机械加工、铸造、塑胶、土陶、教学设备、电子、水电等为主。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2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亿元,2011年达到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011年,元通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职工34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大中型工业3家,职工1300人,实现工业产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的企业2家,工业园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
2011年末,元通镇有商业网点3个,职工125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2011年末,原元通镇境内金融机构3家;各类存款余额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亿元。
2011年,公议乡境内有1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元通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地理.人口] 元通镇位于崇州市中部偏北一隅,全镇呈飞蝠状,幅员面积23.12平方公里,东与观胜镇相近,南与锦江乡、公议乡接壤:西邻怀远镇、北靠上元乡和都江堰市的安龙乡。全镇辖7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总人口为20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6人。
元通镇地势东低西高,相差2米左右。中间有一梗界,西北海拔594米,东南最低海拔570米,高差24米,平均坡降3‰。土壤多为冲积泥沙土,沿河边为砂土,南部为下湿槽田土。元通镇属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雨量1002毫米:平均日照1158.8小时,风力一般3—4级,夏季风力较强,可达6级,无霜期为284天。
元通镇地处川西平原,有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汇注,三江在元通镇(区)汇合后称汇江,水资源丰富。沿江两岸,砂石冲积,藏量相当人,其中钙质砾石可烧制石灰,所以沿江石灰窑较多。镇境内陶土储量较大。镇域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薯芋、豆类等。经济作物有川芎、油类、蔬菜、食用菌等,商品农业有水果、花生,农民普遍饲养家禽,以养猪为主,兼养牛、鸡、鸭。
[建制.沿革] 元通镇的政区建制,始于晋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当时称水渠乡,南北朝时期改为兴渠乡,南宋时称集贤乡,明初分为涌泉、济兴两乡。明嘉靖元年(1522年),两乡合一,取名园通。因政府所在地有名声显著的园通寺而得名。民国以后,人们为书写方便,简“园”为“元”,书为“元通”。民国29年(1940年),建元通镇。解放后,1950年恢复为元通乡。1953年乡镇分治,镇区为元通镇,镇区以外为元通乡。1958年乡镇合并,称元通人民公社。1961年,镇社分治,镇区为镇,镇以外称公社。1958年镇社合并统称元通镇。1993年,将何家乡并入仍称元通镇,1997年,何家乡划出另设乡建制,元通镇的管辖范围恢复到93年前,直到现在,辖聚源、禹王、景汇、三宝、清溪、通顺、大罗七个行政村和双凤、麒麟两个社区。
[经济] 2006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81473万元,农业总产值11251万元,占总值的6.2%,工业总产值148808万元,占总值的82%,第三产业总产值21414万元,占总值11.8%。因此,元通镇经济结构处于二、三、一模式。.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元通镇人口数量为,位列崇州市各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2位。
2019年1月,元通镇入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元通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王国英故居
王国英故居位于崇州市元通镇,年代为清代。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是王国英故居现占地范围,保护范围四周向外延伸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元通天主教堂
元通天主教堂年代:清元通天主教堂位于崇州市元通街麒麟镇,建于清光绪29年,现存面积812平方米。教堂大门为哥特式方柱弧顶。全教堂除大门外,都散发着中国传统的建筑韵味。2019年,元通天主教堂……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元通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崇州市各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元通排第12名。
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元通排第4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