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条梁镇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宁条梁镇行政区划
宁条梁是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管辖的镇,车牌陕K,长途区号0912,人口约1.90万(截至2018年),面积29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0个行政村(社区)
宁条梁镇概况
- 地名:宁条梁镇
- 隶属:靖边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912
- 车牌:陕K
- 邮编:719000
- 区划代码:610824103
- 身份证前6位:610824
- 面积:296平方公里
- 人口:1.90万人
- 人口密度:64人/平方公里
宁条梁镇,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地处靖边县西部偏北,东与东坑镇隔河相望,南与中山涧镇和延安市吴起县长城镇接壤,西与定边县郝滩镇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7千米,总面积296平方千米 。其中陆地293.2平方千米,占99%,水域2.8平方千米,占1%。
宁条梁镇是省级教育强(乡)镇、环境优美性(乡)镇。
截至2020年6月,宁条梁镇下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 。截至2018年末,宁条梁镇户籍人口19020人 。2011年,宁条梁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8亿元。
宁条梁镇历史沿革
因昔日此地曾是一条长满柠条的圪梁而得名。
明、清时为镇。
民国初设分县,后置宁条梁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解放后划属安边县。
1949年9月,划归靖边县。
1950年.属梁镇区。
1958年9月,成立梁镇公社。
1959年,改称国营新桥农场。
1963年,场内划分出部分区域成立梁镇公社。
1984年,改设为宁条梁镇。
宁条梁镇历史文化
宁条梁历史上曾是商业重镇,三边最大的贸易中心。其内聚晋、陕、宁、蒙、京、津、皖、豫、冀、鲁、沪、川、甘十三省商贾坐庄经营;外联大半个中国各路商客,在一年一度的“六、九月会”进行商贸活动,故此赢得了“旱码头”的美誉,向有“驮不完的宁条梁,填不满的安边城”之说,《续陕西通志》称其为“延绥边外笫一大汛”。
据《靖边县志》(光绪本)记载,其时镇内即有:“居民万余人,三街六巷,七十二处双梁双榨油坊”,因此有“小北京”之称。
宁条梁北通内蒙,南达省城,东趋太原,西控银川,地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清代有驻军把守。
清军入关后,疆域一统,以长城为界的军事设施,已失去了边防意义,逐渐成为维护其政权的防守堡垒,是故,清政府移堡合并,大量裁减驻军。随着边塞开放,战争减少,人民生活有了安定,蒙汉互市,回汉交往有了加强,亟需在宁条梁这个交通要道,建立茶马集市,进行交易,互通有无。
宁条梁镇最初是在趟路、驿站的基础上形成的。清统一中国后,为了快捷地传递军事情报,便在沿长城边外开设趟路,建立驿站,配备驿马、人员。据《定边县志》记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第三次西征葛尔丹叛乱时,出居庸关,经大同,在河曲西渡黄河,沿长城古麟夏路(俗称三马路),西行至靖边宁条梁入趟路,在镇内小憩后。这说明其时的宁条梁己有了驿站,初步形成了市镇。宁条梁建镇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除了交通便利,易于招商引资,扩大茶马互市外,还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政府开放边墙外六十里苫边地,允许蒙汉和耕的政策有关靖边县现在以伙场取名的村子不少,如:白伙场、罗伙场、王伙场,双伙场等,就是那时盘伙种地的产物。这样一来,就使边外人口密度增加,促成了该镇的开发、繁荣和市镇规模的不断扩大。
宁条梁建镇后,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市镇初具规模。清朝入主中原后,以少制多,为了维护其统治,大力提倡忠君报国思想,他们把关羽作为忠君的典范,在全国各地大修其庙。据《靖边县志》记载:新建的宁条梁关帝庙坐落在商业大街,规模宏大,“大殿七楹,东西廊棚各十二楹,厦房各三楹,正南戏楼三楹,左右钟鼓楼各一楹,外大门三楹,双铁旗竿。庙乾隆十六年修,全境中岿然一鲁灵光。”
宁条梁镇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巡检司,咸丰年间设土药厘司、盐局分卡等,至此已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南北东西交汇的关卡要塞。
宁条梁镇地理环境
宁条梁镇地处靖边县西部偏北,东与东坑镇隔河相望,南与中山涧镇和延安市吴起县长城镇接壤,西与定边县郝滩镇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相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37千米,总面积296平方千米 。其中陆地293.2平方千米,占99%,水域2.8平方千米,占1%。
宁条梁镇人民政府
宁条梁镇地处红柳河东岸,地势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境内南部为山涧区、中部为滩水区、北部为风沙区。最高点位于百余山脉的祭山梁,海拔1805米;最低点位于黄蒿塘村的陕旦海子,海拔1132米。
宁条梁镇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变化较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多连阴雨,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7.8℃,1月平均气温-8.5℃,极端最低气温-28.5℃(1975年12月12日);7月平均气温22.2℃,极端最高气温35.9℃(1960年7月3日)。生长期年平均126天。无霜期年平均175天,最长179天,最短12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68.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84.4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744.6毫米(196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05毫米(1965年),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9月,9月最多。
宁条梁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无定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红柳河,从老庄村入境,由南而北至柳三村出境,人东坑镇金鸡沙水库,境内流长34千米。
宁条梁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炭、石油、沙子等。石油主要分布在老庄村,沙子主要分布在黄蒿塘村。
宁条梁镇境内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风灾、低温、冰雹、霜冻等。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1974年5月下旬至1975年4月初,持续干旱300天,灾区庄稼颗粒无收。
宁条梁镇经济
2011年,宁条梁镇财政总收入7.56万元,比上年增长2.99%。
2011年,宁条梁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4元。
2018年,宁条梁镇有工业企业4个。
2018年,宁条梁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27个。
2011年,宁条梁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农业增加值0.08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5%。农业耕地面积11.4万亩。
宁条梁镇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为主。2011年,宁条梁镇粮食生产10309吨,其中玉米6366吨,马铃薯3745吨,小杂粮198吨。
宁条梁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宁条梁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720亩,产量480吨;蔬菜种植面积2130亩,产量4851吨,主要品种有辣椒、红萝卜、甘蓝、白菜、莲花菜。
截至2011年末,宁条梁镇累计造林8.2万亩,其中防护林5.8万亩,经济林1万亩,林木覆盖率21.3%。2011年,宁条梁镇水果种植面积0.15万亩,产量275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桃、杏。
宁条梁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宁条梁镇生猪饲养量4.5万头,年末存栏2.2万头;羊饲养量12.4万只,年末存栏7.7万只;家禽饲养量4.6万羽,上市家禽1.28万羽。2011年,宁条梁镇生产肉类2461吨,其中猪肉1541吨,牛肉7吨,羊肉808吨;禽蛋362吨,鲜奶4973吨;畜牧业总产值581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
2011年,宁条梁镇有大型农业机械728台(辆)。
宁条梁镇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宁条梁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工业增加值0.0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2011年,宁条梁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职工306人。
截至2011年末,宁条梁镇有商业网点103个,从业人员278人。2011年,宁条梁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160万元,比上年增长2.59%。
截至2011年末,宁条梁镇有邮政所1处,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36千米,投递点9个,乡村通邮率100%;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0.78万份(册),业务收入6.9万元。
截至2011年末,宁条梁镇有电信服务网点12个,固定电话用户200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63%;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50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4.64万元。
截至2011年末,宁条梁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4290万元,比上年增长53.8%;人均储蓄2102.0元。
宁条梁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宁条梁镇位于靖边县城西45公里处,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南黄土沟壑,北大漠风光,中一马平川,区位优势明显,307国道穿境而过,青银高速、太中铁路横贯东西,全镇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1696万人。有耕地8万亩,其中水浇地4.2万亩,林草面积27.7万亩。是历史古镇,靖边的西大门,素有"旱码头"之美誉。
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宁条梁镇辉煌的历史,宁条梁历史上曾是闻名全国的商业重镇,三边最大的贸易中心。十三省商贾坐庄经营,外联大半个中国各路商客,在一年一度的"六、九月会"进行商贸活动,故此赢得了"旱码头"的美誉,向有"驮不完的宁条梁,填不满的安边城"之说,镇内即有:"居民万余人,三街六巷,七十二处双梁双榨油坊",因此有"小北京"之称。
宁条梁北通内蒙,南达省城,东趋太原,西控银川,地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建国后,宁条梁"明制有守瞭军二千余人",所谓的"守瞭军",就是驻扎在前沿的侦察部队。根据宁条梁的特殊地理位置分析,东距靠边的镇靖堡九十里,西离临边的安边堡七十里,中间形成了"弓型",宁条梁恰在弓弦上,有时为了侦探军情派出军队去宁条梁侦察、游击,加之蒙古骑兵游弋不定,疏于防守,"守瞭军"短期驻扎。
清军入关后,疆域一统,战争减少,人民生活有了安定,蒙汉互市,回汉交往有了加强,亟需在宁条梁这个交通要道,建立茶马集市,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宁条梁就在这时以趟路、驿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过往商客在镇内小憩后,即摆驾西去,驾幸安边驻跸,初步形成了市镇。
经"康乾盛世"五、六十年的发展,除了交通便利外,易于招商引资,扩大茶马互市,到了乾隆十六年,已是商贾云集,富甲一方,市镇初具规模。鼎盛时期,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南北东西交汇的关卡要塞。
历史不断在延续着它的辉煌,人们不断在这片富饶而又文明的土地上辛勤的耕作,滚滚的历史车轮划过社会的变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播撒着我们挚爱的土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辉煌的历史还在越演越烈,而人们在不断创造奇迹,谋划蓝图。
近年来,宁条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科学发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阔步前进,新时期,立足新起点,谋划新蓝图,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我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仅仅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打造塞上名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配套设施为引擎,全力保障农业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改善民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镇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4770元,增幅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目前,我镇基本实现了经济快跨越,收入稳增长,民生大改革、社会大发展,为了我镇经济健康、高效、有序发展我们将会更加锐意进取,团结一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梁镇而努力奋斗。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宁条梁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