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墩界镇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行政区划
红墩界是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管辖的镇,车牌陕K,长途区号0912,人口约1.10万(截至2018年),面积28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7个行政村(社区)
红墩界镇概况
- 地名:红墩界镇
- 隶属:靖边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912
- 车牌:陕K
- 邮编:719000
- 区划代码:610824105
- 身份证前6位:610824
- 面积:288平方公里
- 人口:1.10万人
- 人口密度:38人/平方公里
红墩界镇,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地处靖边县北部,东与黄蒿界乡相邻,南与海则滩乡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相连,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沙尔利格苏木、纳林河乡,东北与横山区雷龙湾乡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9.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6.8千米 ,总面积288平方千米。
红墩界镇是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教育强镇、陕西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镇。
截至2020年6月,红墩界镇下辖7个行政村 。截至2018年末,红墩界镇户籍人口10953人 。2011年,红墩界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0万元。
红墩界镇历史沿革
因镇人民政府原驻地有两座红胶泥墩而得名。
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后秦刘勃勃(后改姓赫连氏)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立大夏国,并筑都统万城(今红墩界镇白城则村)。
明属巴都河堡。
清属内蒙古乌审旗。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长城区。
1956年,属海则滩区。
1958年9月,成立红墩界公社。
1984年,改设为红墩界乡。
1997年,改为红墩界镇。
红墩界镇历史文化
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系赫连勃勃所建,故又称为赫连城。
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凭借其文化特质,统万城具有极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
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墩界镇地理环境
红墩界镇地处靖边县北部,东与黄蒿界乡相邻,南与海则滩乡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相连,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沙尔利格苏木、纳林河乡,东北与横山区雷龙湾乡毗邻。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9.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6.8千米 ,总面积288平方千米。
红墩界镇人民政府
红墩界镇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境内最高点位于大墩梁,海拔1350米;最低点位于白城则海拔1123米,亦是全县海拔最低点。
红墩界镇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7.8℃,1月平均气温-12.6℃,极端年最低气温-25.8℃;7月平均气温24.7℃,极端最高气温35.7℃。生长期年平均176天,无霜期年平均156天,最长178天,最短13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90.6小时,0℃以上持续期258天(一般为3月6日—11月18日)。年平均降水量365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9月。
红墩界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无定河、圪坨河等,境内总流长20.4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无定河,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巴图湾入境,至白城则村出境入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纳林河乡,境内流长6.8千米。
红墩界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有天然气、煤炭等。其中煤炭储量为14.8亿吨,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朱掌沟、长胜、王家坬一带。自然资源主要有风能、水等,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384万立方米。
红墩界镇境内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大风、低温、霜冻、雷击等。雹灾平均每五年三遇,最严重的一次冰雹灾害发生在2011年8月22日,降雹持续时间约10分钟,涉及境内联合、圪坨河、席季滩、白城则等4个村,受灾面积2.78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红墩界镇经济
2011年,红墩界镇财政总收入7.13万元,比上年增长17.85%。
2011年,红墩界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4元。
2018年,红墩界镇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2个。
2011年,红墩界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增加值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农业耕地面积4.7万亩。
红墩界镇粮食作物以马铃薯、玉米为主。2011年,红墩界镇粮食生产8181吨,其中马铃薯1317吨,玉米6764吨。
红墩界镇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红墩界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600亩,产量100吨;蔬菜种植面积1.24万亩,产量2.4万吨,主要品种有辣椒、紫甘蓝等,其中辣椒2.1万吨。
截至2011年末,红墩界镇累计造林24.7万亩,其中防护林11.2万亩,经济林1万亩,林木覆盖率19.8%。2011年,红墩界镇水果种植面积0.21万亩,产量274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桃、杏、葡萄。
红墩界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红墩界镇生猪饲养量5.9万头,年末存栏2.4万头;羊饲养量11.5万只,年末存栏7.6万只;家禽饲养量3.8万羽,上市家禽1.8万羽。2011年,红墩界镇生产肉类1928吨,其中猪肉1214吨,牛肉55吨,羊肉629吨;禽蛋388吨,鲜奶24吨;畜牧业总产值57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
2011年,红墩界镇有大型农业机械58台(辆)。
2011年,红墩界镇工业总产值达到0.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工业增加值0.0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011年,红墩界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72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4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
截至2011年末,红墩界镇有商业网点33个,从业人员132人。2011年,红墩界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10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8340万元,比上年增长17.8%。
截至2011年末,红墩界镇有邮政代办所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28千米,投递点6个,乡村通邮率100%;报纸、杂志累计发行6.8万份(册)。业务收入29.8万元。
截至2011年末,红墩界镇有电信企业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207户,电话用户普及率7.1%;移动电话用户1635户,宽带接入用户35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7.65万元。
红墩界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红墩界镇位于靖边县城北40公里处,西、北与内蒙乌审旗相接。全镇总土地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万亩,林草地26万亩,林草覆盖率达60%。全镇辖7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3087户,10953人。2018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33元。羊子存栏12万只,生猪存栏6000头,大牲畜存栏1万头;全镇没有贫困村,共有贫困户71户168人(其中兜底户43户73人)。境内有世界唯一现存的匈奴古都遗址——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被誉为“绿色文物”的千年古柳——神树涧和原生态圪洞河大峡谷。镇党委、镇政府先后荣获“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文明村镇”、“榆林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工作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美元,建成“农业强、旅游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现代农业强镇和文化旅游名镇。
工作思路:我镇以“党建领航、生态宜居、产业富民、文旅强镇、乡村振兴”为主线,制定了“一心两带三区四园”总体发展思路。一心:以统万城遗址为中心,带动全镇乃至全县旅游产业全面发展。两带:以张巴路和圪洞河连接统万城呈“八”字形两带,其中张巴路一带打造乡村旅游服务示范带;圪洞河一带打造蟹田水稻、水产养殖示范带。三区:在尔德井、长胜新老镇区打造集金融、商贸物流、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区;以硕红农业为纽带,在尔德井、席季滩、圪洞河等村打造高标准、规范化制种玉米核心示范区;在王家坬、长胜、联合等村打造蔬菜、经济林果、养殖等多元化种养殖核心示范区。四园:农业园—以镇政府千亩市级农业示范园为依托,辐射带动全镇现代农业发展;工业园—以尔德井煤电一体化项目为核心,带动全镇工业产业发展;古柳园—以尔德井神树涧千年古柳为重点,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光伏园—以圪洞河村50mw的农光互补项目为基础,带动全镇新能源产业发展。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红墩界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