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庄镇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安庄镇行政区划
安庄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管辖的镇,车牌鲁L,长途区号0633,人口约3.83万,面积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6个行政村(社区)
安庄镇概况
- 地名:安庄镇
- 隶属:莒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633
- 车牌:鲁L
- 邮编:276800
- 区划代码:371122115
- 身份证前6位:371122
- 面积:82平方公里
- 人口:3.83万人
- 人口密度:469人/平方公里
安庄镇,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地处莒县西北部,东与碁山镇相连,南与洛河镇、果庄乡接壤,西与沂水县相邻,北与碁山镇相连, 区域面积81.64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38293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境域属莒沂边县天宝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划为莒沂县横山、雪山2区。1954年,分属莒县洛河、天宝2区。1995年12月18日,撤乡,设安庄镇。 截至2020年6月,安庄镇下辖6个社区。
2018年,安庄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3个。
安庄镇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境域属莒沂边县天宝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划为莒沂县横山、雪山2区。
1954年,分属莒县洛河、天宝2区。
1958年,建安庄乡,同年改立五星公社。
1959年,更名为安庄公社。
1963年,改为安庄区。
1971年,改为公社。
1984年,改设安庄乡。
1995年12月18日,撤乡,设安庄镇。
安庄镇历史文化
据《明史》记载,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他们被迁往全国各的。关于那次移民,民间有不同说法:
一、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洪水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由于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二、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关于当年明王朝强制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尽管都无从考证,但却铭记了人们对大移民的难以言说之痛。“解手”一词也是自那时流传下来的。又因当时明军头上都系有红头巾,所以才有后来的“红头苍蝇”追赶一说。据《明史》记载,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详见安姓由来)。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总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据粗略估计,至少有数百万。当时,曾有移民的记录,具体记载着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了。
当时的迁徒亦算是中国移民史上的一大壮举。安氏兄弟便是那时从山西省洪桐县老槐树底迁往莒地先期移民的一支,两人迁至今安庄镇,因姓安,遂取名安庄。后兄弟二人家族逐渐壮大,安家后人再逐步分散建村,先建西安村,后在两村中间再建一村,因此村正在安庄与西安村中间,所以取名中安村。又因村后是一块洼地,安氏称为安家洼,后逐步建村。(安庄最少有五个村庄与安氏有关:安庄村、中安村、西安村、安家洼村和安家的宝洼村)
后安氏因诸多原因集体移居他乡,具体安氏因何事何时迁往何地,已无证可查,给安庄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神秘猜测。这便是安庄史上有名的“安氏之谜”,也是莒县史上有名的“莒州四大谜”(亦称“莒县四大谜”)之一,所以,安庄再无安姓。
从安氏定村,到后来其他姓氏氏等陆续依次迁入,沿用此名,前后历经几百年,才形成现在之安庄村。最近几年,陆续在村周围发现石碑,记载着明洪武、永乐年间就有山西洪桐迁民过来,但除“安氏”有记载是从山西洪桐迁往山东一支以外,其他姓氏即便是从山西洪桐迁来的移民,也并非是迁来之后直接入住本村,而是迁入他地之后,再转入本村。
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祖籍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祖上原是村中木匠,因当时家境贫困,于清朝中期,举家闯关东至今东北辽宁省。
张世海,原名张伦(张仑),东北抗日民族英雄,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人。
张世海是奉系军内一位神秘而又传奇式的爱国人物。20世纪二十年代,后清政府腐败无能,东北地区一度混乱,张世海遂带领乡民揭杆而起,占山为王,劫富济贫。后被张作霖招安,其人双手过膝,夜能视物,枪法奇准,有神枪手之称,因其有过人之处,所以深受的青眯(详见《东北抗日名人录》《张作霖》)。皇姑屯事件之后,张世海也曾一度成为被日军通缉暗杀的对象。张作霖死后,1928年12月28日,张世海与王树翰、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贻等人力挺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东北军阀混战的局势。到30年代,国共又起战乱,张世海不忍看到国人相残局面。遂隐姓瞒名,过起了隐居生活。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后来将其三个儿子取名张德霖、张德仁、张德军。其传奇事迹,现在东北某些地区和家乡仍广为流传。
张余,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安村人,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建国后,又跨过了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的上甘岭等战役。身经大小战争上百起,立战功无数,身负重伤十余次。回国后,为不给国家添负担,遂决定回村养伤病。于1995因病医治无效去逝。
郭安锡:救人英雄,山东省莒县安庄镇中安庄村人。1976年生,1995年12月入伍参军到沈阳军区某部队,曾参加“九八大抗洪”的松花江抗洪抢险,荣立过集体二等功。
安庄镇地理环境
安庄镇,地处莒县西北部,东与碁山镇相连,南与洛河镇、果庄乡接壤,西与沂水县相邻,北与碁山镇相连, 区域面积81.64平方千米。
安庄镇地处丘陵地带,整体为丘陵地形,土质较好,水资源丰富。全镇土壤主要有黏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为主。境内以易风化砂砾坝壳岩的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最高点位于谭德山主峰,海拔238.3米;最低点位于青峰岭水库底,海拔147米。
安庄镇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沐河流域,其中沐河流域安庄段流域面积9平方千米。四级河1条,总长15千米。河流总长度15千米,河网密度1.2千米/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0立方米/秒。
安庄镇境内已查明矿产2种,属于金属矿产。主要以铁矿石、钛矿石为主。铁粉含量品位为53%~68%,金属钛提炼技术程度高,精品含量品位低。镇内有6条河,黄沙资源丰富。盛产石英砂,年产1万多吨。
安庄镇经济
2011年,安庄镇财政总收入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00万元,增值税300万元,企业所得税50万元,个人所得税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0%、20%、17%。人均财政收入689元,比上年增长18.9%。
安庄镇有农业耕地面积4.7万亩,人均1.39亩;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8%。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甘薯等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58万吨,人均480千克,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4万亩,总产量0.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1.2万亩,总产量0.6万吨;甘薯播种面积0.5万亩,总产量0.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0.5万亩,总产量0.17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黄烟,播种面积0.47万亩,总产量3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919亩,总产量4791吨。
安庄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7万头,年末存栏1.8万头;羊饲养量1.1万只,年末存栏0.6万只;牛饲养量0.3万头,年末存栏0.18万头;家禽饲养量150万羽,上市家禽130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0.4万吨,其中猪肉0.28万吨,牛肉134.8吨,羊肉30.7吨,禽蛋1360吨。
截至2011年末,安庄镇累计造林4.3万亩,其中防护林1133亩,经济林41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8.2万株,林木覆盖率42%,活立木蓄积量23.7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3100亩,产量7500吨,主要品种有苹果。
安庄镇渔业以网箱养殖为主,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淡水面积200万平方米。2011年,网箱养鱼10万箱,产量50吨,渔业总产值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
2011年,安庄镇有大型农业机械39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8423元。
2011年,安庄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3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6%。
2018年,安庄镇有工业企业29个,其中规模以上6个。
2018年,安庄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3个。
2011年,安庄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560万元,比上年增长5%;各类存款余额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是1978年的200倍;人均储蓄5700元;各项贷款余额5000万元,是1978年的500倍。
安庄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安庄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东邻青峰岭水库,西依刘家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该镇位于莒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镇内水资源丰富,东临蓄水量达3.8亿立方米的山东省第四大水库(青峰岭水库),另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总灌溉面积达966.67公顷,全镇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为主,年降雨量为775毫米,年总日照数为3532小时,太阳辐射量为12.34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为183天,光、温、水、土适各种无公害蔬菜、果品生长。目前,全镇经济作物已调整到2万余亩。该镇沟多丘陵多,还适宜畜牧业发展。该镇毗邻的青峰岭水库,沿岸库长13公里,镇域内有水面万该镇道路畅通,电力、通讯设施配套,镇驻地距兰新铁路国家二级站15公里,南去40公里处有日竹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电力网络覆盖全镇,镇内有供电所1座,电力充足,服务一流。镇内设程控电话交换机2台,总容量为2560门,镇域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达到无缝覆盖。
近年来,该镇立足生态建镇,通过招商引资发展规模林业,先后沿青峰岭水库建成丰产林2000亩以上大片三个,总面积达1.4万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吸引投资者来安庄镇投资兴业,镇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奖励办法,对收费、用地、产权等方面给予了特别优惠。
地方特色
该镇主要矿产有黄沙及石英矿,并探测有黄金及朱砂矿(未开发)。镇内有6条河,黄沙资源丰富,沿河水泥预制业已成规模,产品有电线杆、水泥管等水泥预制品。该镇盛产石英砂,现有石英砂厂4家,年产石英砂10000多吨。 镇内水资源丰富,东临蓄水量达3.8亿立方米的山东省第四大水库(青峰岭水库),另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总灌溉面积达966.67公顷,全镇土壤主要有粘土、壤土及沙壤土,以沙壤土为主,光、温、水、土适各种无公害蔬菜、果品生长。目前,全镇经济作物已调整到2万余亩。该镇主要经济作物有黄烟、桑蚕、芦笋、西瓜、大姜、大蒜、果品、药材等;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高粱、谷子等,粮经比例已达到4:6。该镇沟多丘陵多,适应饲草畜牧业发展,主要养殖猪、羊、牛、驴等牲畜及兔、鸡、鸭、鹅等家禽。.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安庄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