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户外的注意事项
1、防晒
户外防晒并不像我们在城市里的防晒,涂些防晒霜、再打一把遮阳伞就可以了。户外运动时,大量排汗,皮肤与衣服接触后会很快将防晒霜擦除。
此外,运动时双手需要握住登山杖或是抓住石块树枝等去辅助身体平衡。根本无法打遮阳伞。
因此,户外防晒,最重要的是靠衣物和帽子。
宽沿儿的速干帽加上速干长袖和长裤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不喜欢长袖,也可以选择短袖加上冰丝袖套的方案。另外,最好带上一副太阳镜,强烈的光线经过眼睛的过滤,感觉也清凉许多。
2、防蚊虫
夏季,草木旺盛,进行户外活动时很难发现蚊虫。所以,必须穿着长袖和长裤。出门前,再带上驱蚊水和风油精等防护药品。
还要带上登山杖,一旦遇到蛇时,可以用来驱赶。在穿过草木茂密的地段时,还可以用来打断蜘蛛网和驱虫。
3、衣物
在前面我们反复提及“速干”这个词,这类衣物排汗快,不沾身,而且极易风干。
切忌穿着棉质衣物,比如牛仔裤。因为这类衣物虽然吸汗,但是很难风干,而且湿了后会粘在皮肤表面,导致排汗不利,摩擦皮肤,引起不适。
出发前,最好带上一套备换的干衣服(特别是上衣)和一件外套,到目的地后等汗水干透再换衣服,不仅会舒服很多也能够防止长期穿着潮湿的衣服带来的身体不适。
↑夏季徒步典型着装
4、饮用水
夏季排汗多,水分流失快,必须准备足够的水。如果你打算走20公里左右的线路,至少要带3l水。
活动中,要增加喝水的频率,控制每次的饮水量,不要等口渴了才去喝水。
夏天喝冰水肯定最爽,但不可过量饮用。徒步时可以将水放入保温杯,每次喝一小口,补水的同时还可以降低体温。
此外,还需要补充电解质。说白了就是盐分,但不是我们吃的盐,它只能单一地补充钠盐。可以携带一瓶脉动或者宝矿力,而且在活动开始前就要喝一些,不少于200ml。
也可以选择榨菜,千万别小看这种食物,它可是徒步中补充电解质的不二之选。
因为电解质从肠胃吸收进入血液,再运送到肌肉,需要一段时间。否则等到发现有抽筋的迹象时,再补充电解质已经来不及了。
尽量不喝生水,尤其是溪水。未经煮沸的溪水,可能会有寄生虫卵。
5、玩水要带救生装备
一池清水,是夏季户外活动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我们也常常跋山涉水去拥抱那短暂的清爽。但是“安全”二字必须时刻谨记,游泳时要携带救生装备,比如“跟屁虫”。不去湿滑的池塘边玩耍,也不去水情不明的溪水中玩耍。
此外,在下水前,必须充分的休息,并补充电解质,拉伸韧带。待不在大量出汗时才可以入水,否则入水后毛孔和血管突然收缩,极易引发意外。
在某户外组织举行的活动中,曾经有人一停下来就直接跳入水中,结果导致中风。入水后如果发现踩水无力或者腿部肌肉一用力就抽搐,则说明电解质流失过度,要立刻上岸,不可再下水。
6、防暑降温
(1)合理安排行进节奏,一次行走不宜超过一个小时,高温情况下20-30分钟左右休息一次,根据具体情况休息5至15分钟。
(2)行走时,若遇到小溪,可将帽子、上衣和毛巾浸湿,拧干后再穿着。休息的时候,把帽子摘掉,背包放下来,把上衣领口纽扣解开一些。
(3)带些防暑和清凉药品,如藿香正气丸,白花油等。
运动中,我们需要随时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头昏、头痛、口喝、多汗、心慌、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则快要中暑了。
此时,需要立刻找一个阴凉透风的地方休息,不可继续运动。吃解暑药,待气温降低后或者症状缓解后立刻下撤。一定不要坚持,否则,可能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船底顶石布线——乱石坡
7、天气和路线
夏季,天气不稳定,经常会短时间内大量降雨,因此必须合理选择路线。广东省内有几条经常出事的路线,比如中崆大峡谷、船底顶的联山a线。
此类路线两侧多为峭壁,中间为峡谷,一遇突发性降水则短时间内就会形成山洪,很难逃生。
所以,最好远离这种路线,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还有些路线,一旦下雨就会变得湿滑难行,比如狮子头。如果天气不稳定,也要避免这种路线。
↑夏季户外要直面残暴的天气,想要撑下来,各种准备必不可少。
风险永远是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杜绝风险的发生,但是采取有针对性的准备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