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

银坑镇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银坑

银坑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管辖的镇,车牌赣B,长途区号0797,人口约7.71万,面积19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26个行政村(社区)

银坑镇概况

地名:银坑镇
隶属:于都县
行政级别:
区号:0797
车牌:赣B
邮编:341000
区划代码:360731106000
身份证前6位:360731
面积:191平方公里
人口:7.71万人
人口密度:403人/平方公里

银坑镇,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位于于都县北部,319国道和224省道(于银线)交汇点,东临该县葛坳乡及瑞金市下坝乡,南与仙下、宽田乡相接,西与马安、桥头乡接壤,北与兴国县樟木乡、梅窖乡交界,距于都、兴国、宁都县城均40余千米。 全镇总面积191.17平方公里。 2019年,银坑镇下辖1个社区,25个行政村。 2018年,银坑镇户籍人口为77145人。

银坑镇自宋代设圩镇已有900多年历史,交通便利,319国道贯穿全境,县域副中心,北部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往于都、宁都、兴国三县的中心地域,也是于都县北部“四乡一镇”的中心城镇。

银坑镇历史沿革

清代,于都县设4乡10里,银坑地区属智义乡长兴里、黄金乡安富里、长乐里。银坑北部属兴国县衣锦乡卜本里。

民国初年,隶属关系沿袭清制。民国18年(1929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全县设4乡17区。银坑地区属北乡乐区 .‘

苏区时期,1932年1月20日,红三军团攻克上宝土围,在于北区设立胜利县,下辖11区。银坑地区设有河田区、平安区。1933年夏。撤销河田区,增设银坑区。南部地区属胜利县三贯区。1934年12月。红军撤离,银坑地区属于都县。

1949年8月14日(农历七月二十日), 银坑地区解放。全县划为六区,第五区驻银坑圩,统银坑乡、富强乡(今马安乡、桥头乡)。

1972年10月划出马安、桥头人民公社,设立马安、桥头乡。

1988年4月,银坑乡改为银坑镇。

银坑镇历史文化

银坑镇是典型的客家古镇,唐朝始有人类迁入银坑,唐,凌氏由寻乌县安子前迁入洋河桥,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钟岩由兴国县竹坝迁入琵琶村贯前,这是客家人最早迁入银坑的记载,大量客家人迁入银坑定居是在明清之际,迁入人口数量远超前期。客家人在银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客家文化,于都唢呐、于都半班戏便是其中杰出代表,而银坑甑笊舞以其独特魅力,已于2008年入选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坑甑笊舞:甑笊舞诞生在于都县银坑镇银坑村的上营、中营、下围、撒网形、新屋、老街、冇丘、席塘等九座屋场,迄今已有700 多年历史。因起舞时人们手舞“甑笊”又唱又跳而得名,其舞蹈动作与划船形似,故俗称“划龙船”或“唱船歌”。将舞蹈与敬神仪式结合,因此也叫“敬神”。

相传屈原在世时,有一次全家患病,屈原夜得一梦,见河下划龙船,醒后许愿划龙船请神驱病,从而创下划龙船的风俗,甑笊舞由此衍生。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年间,岳飞曾驻兵银坑围剿农民起义军彭、陈氏,彭、陈兵败后退守山洞,一时难以攻下,岳飞便令不杀一个俘虏,并于某天在军营与百姓共欢,跳“敬神舞”直至黎明,以迷惑起义军。同时抽调精兵组成敢死队,由俘虏带路,奇袭山洞,一举获胜。“敬神舞”,即流传至今的甑笊舞。据当地老人说,甑笊舞是泰和一位施姓男子移居当地而授,也有的说是一位大河捕鱼渔民所教。但9座屋场自古至今无施姓人家,也无自泰和迁居来的移民,加上年代久远,又无文字记载,所以难以考证。

乡俗规定,每年正月初六,各屋场的头人先集中商议演出顺序。定下“坐案”屋场,并由最先演出的屋场准备甑笊等道具。

演出前,每个舞者燃香烛,喝酒。后由几位长者唱船歌。众人唱和,唱完一段,接赞语。然后起舞。舞毕,燃鞭炮,再反复唱歌、舞蹈。反复十一次,谓之“十一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时,再舞四十四次,唱完全本船歌,直到次日凌晨,全体舞者和围观乡民敲着锣鼓,燃起鞭炮,吹着唢呐,抬着纸糊龙船到河边,将龙船和全部道具烧掉,谓之送神。随着锣鼓声的节奏,甑笊整齐的敲击,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旁观者也为之群情振奋,纷纷拿起甑笊一道起舞,气氛热烈。

甑笊舞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进行表演,反映了赣南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演变。

银坑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银坑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北部,319国道和224省道(于银线)交汇点,距于都县城38km、兴国县城38km、宁都县城58km,319国道贯穿全境 ,全镇总面积191.17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银坑镇境内地层出露较明显的有古生界的泥盆系、石灰系、二叠系和新生界的第四系沉积。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西:西北边缓高山峻岭和东部边缓高低不等的丘陵地形组成的中部长条形盆地,在东南角有一个缺口,岩前河、银坑河向梅江倾流。

气候条件

按气候区域划分,银坑地处中亚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和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等特点。

银坑镇自然资源

金属矿

铅、锌、银矿呈共生矿产出。主要分布在窑前村的柳木坑和河背村的松山背。柳木坑矿点,矿化面积0.5平方公里,矿体赋存在震旦系的东西向破碎带中,呈透镜状,矿石含铅1.74%、锌0.284%、银320克/吨。金矿主要分布在琵琶村龙迳河一带。钨矿主要分布在巩前、梅屋、岩前村一带,花岗岩侵入石炭系石灰岩,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及石英脉型钨矿床。据地质局九。九队提供资料,矿体延伸较大,厚度1.29~2.33米,矿石.品位0.294~0.414%,储藏量预计达5229吨。

非金属矿

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洋迳、平安、年丰、岩前村一带。狮石寨石灰岩,矿体赋存在石炭系地层之中,含氧化钙52.47~55.08%、氧化镁0.25~10.20%,属中型矿床。

滑石主要分布在巩前村一带,矿体赋存在二叠系地层之中,呈似层状产出,厚2~5米,品位30--80%,预计储量200万吨,属不纯石灰岩受花岗岩侵入所形成的接触交代型矿床。由于白度较低,尚未开采。

透闪石, 主要分布在岩前村高岭一带,与滑石紧密共生。矿体赋存在二叠系不纯灰岩之中,呈层状,厚度3-7米,品位60--75%,预计储量150万吨。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岩前村,矿体赋存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之中,呈层状产出。

可燃性矿产—煤境内含煤地层有石岩系煤层和二叠系煤层,总储量约200万吨。石炭系煤层分布在刁子山、马蜂窝、洋河等地,呈透镜状(鸡窝状)产出,可采l~2层,无烟煤。二叠系煤层分布在大塘面等地,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无烟煤。

动物资源

森林过伐使野生动物的生长与繁殖失去优越环境,珍稀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已多年匿迹。兽类主要有野猪、野兔、豺狗、狐狸、豪猪、冰獭、穿山甲等。20世纪60年代,在山区常有老虎、野牛等大型动物出现。鸟类主要有野鸡、竹鸡、鹧鸪、燕子长尾鸟、鱼狗等。虫类主要有蛇、蛾、蝗、蝉、螳螂、蜘蛛、蟾蜍和各种蛙类等。鱼类主要有黄鲶、黄鳝、泥鳅、甲鱼、河蚌、河蟹、虾等。

植物资源

竹木主要有松树、杉树、桐子树、荷树、樟树、柏树、女贞树、乌桕树、苦楝树、杨树、柳树、桑树、杏树、枇杷树、李树、桃树、梨树、黄竹、毛竹等。药用植物主要有七叶一枝花、金银花、野菊花、犁头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青木香、何首乌、红根地胆、车前草、海金沙、小叶野鸡尾、仙鹤草、败浆草、夏枯草、龙胆草、茵陈草、田边菊、凤凰尾草、土茯苓、五加皮、桑寄生、黄连、蒲公英、益母草、石菖蒲、金樱子、算盘子、鸡眼草、鱼腥草、驳骨草、半夏、夏无踪等。

银坑镇经济

2010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48.2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工农业总产值38152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94元,比上年增长7%。

镇域企业:松山煤矿、江西润鹏矿业公司、银金石灰厂,新光辉矿业公司(银矿)、大型红砖厂10家。农民工返乡办企业200余人,开办服装、毛织企业60余家,大众、西鸿电子厂分厂各1家。

银坑镇风景名胜

天华山

天华山坐落在银坑镇营下村,西北为桥头乡固石村,海拔631米,呈西南—东北走向。并为三峰,山顶有天华山寺,始建于晋朝年间,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本寺住持希传再次重修。清朝末年,翰林谢远涵在寺作联“天作高山固石纵横仙下贯,华侵古寺栏杆前后白云村”。相传,建天华山寺,山下周围沉了十八座寺庙,有一云游僧人礼真在本寺后面观音岩打坐开悟成道。现山下善信还称“华山祖师”。“文革”期间,此寺废。1978年释禅池法师发动信众重建此寺。

竹篙寨

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位于于都县银坑镇年丰村竹篙寨。旧址为石灰岩天然岩洞,因四周山体形似平地崛起的竹篙,又称竹篙寨石洞。总面积2275平方米。1928年8月,于北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此建立了于北区后方保管处,用于存放开展游击战争所需的战备物资。1930年7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福建长汀出发去兴国的途中,路经平安(现年丰村)时特地视察了竹篙寨石洞,认为竹篙寨石洞宽大有水,能住上一个团的兵力,周围山上又产煤,作为根据地的保管处是个好地方。朱德同志还对加固、扩建竹篙寨石洞的防御工事作了具体部署,在石洞两侧和后山腰增设了碉堡。从此,竹篙寨石洞改为中央后方保管处,成为中央苏区时期的一个重要军械、战备物质的中转站直至1934年冬。为打破敌人的“围剿”和支援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1979年省拨款按原貌修复。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宋代炼银遗址

银坑炼银遗址位于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柳木坑组鹅形岽。《赣州府志》载,宋政和四年(1115年)在柳木坑开设银场炼银。“银坑”因此而得名。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宋时有樵者逐鹿入穴,推之银矿溢出,因置银矿。”宋宝庆(1225-1227年)中废。遗址主要由1处炼渣堆积与6个古矿洞组成,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炼渣堆积于鹅形岽东南山足下柳木河畔,成扇形堆积,长120米,宽30米,厚度1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古矿洞分布于鹅形岽山腰处,1号在陈正生住宅后,2号在阴山面,3号共3个洞口已被小河床堵塞掩埋,4号距2号东北40米(坝子上路墈脑),5号在上屋坑子,已被自然填埋,6号在下屋壁背。各洞口均很狭小,入口仅可爬行,如4号洞口高仅0.8米,宽0.6米。此遗址距今900余年,是古代工业遗产的实物见证,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4年5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岳飞寨

位于银坑圩西南面约500米山上,山脚下有319国道经过。宋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奉诏“征讨”吉州彭友、李满和虔州王彦、陈顒等数支农民军。破彭友后,岳飞移师虔州,王彦、陈顒率部踞守于都五石洞(旧史称为固石洞)。五石洞为五座石山(马安石、斧头石、头巾寨、中石、天心岩)的简称,地处银坑、马安、桥头一带的二十华里间。岳飞率兵来到银坑,在银坑圩东约一公里处的比邙山安营扎寨,当地居民称作“岳飞寨”。主寨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有三个寨门,寨址至今保存有残墙和战壕。在主寨的东北面是外围防御工事,现残存围墙长40米,宽0.7米,高0.3至0.8米不等。1984年5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皋井

位于银坑圩东南约400米(原敬老院南100米)处的田角上。除井台是一块长麻石条外,其余均用块石和三合土砌成。井呈圆形,’直径2米。水深约1米,长年不涸。据清同治<雩都县志>载牛皋从宋承宣使岳飞率兵来固石至平溪,因惧溪水有毒,於狮石对岸凿开,以饮军士。后来群众称之为牛皋井。1984年5月30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刹记碑

位于银坑镇上排村。该碑为青石,立于皇帝岩寺正殿中。碑通高2.08米,宽0.65米,有碑座。碑圭篆刻“隆庆辛未皇帝岩重修佛刹记碑”十三个大字,碑文系四川重庆府合州知州泰和十州尹宗武于明万历五年(1577)作,楷书阴刻,记述了皇帝岩的来历及隆庆辛未年(1571)重修佛刹的经过,并对附近一些地名的由来作了详记,共16行569字。1984年5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银坑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银坑镇位于于都县北部319国道和224省道(于银线)交汇处,距于都、兴国、宁都县城均40余公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银、铁、铅、锌、锰、煤等。镇域国土面积170.88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3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028人,其中农业人口62501,圩镇人口16000人,耕地面积29076亩,水面养殖面积2980亩,山地面积171366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2094元。下属党支部33个,现有党员1347名,现有村干部116名。镇域企业:松山煤矿、江西润鹏矿业公司、银金石灰厂,新光辉矿业公司(银矿)、大型红砖厂10家。农民工返乡办企业200余人,开办服装、毛织企业60余家,大众、西鸿电子厂分厂各1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对接长珠闽,呼应大赣州,进行新长征,建设强于都”发展战略,按照建设“实力、魅力、活力、和谐于都”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和群众,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较好地保持了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实现财政总收入1148.2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工农业总产值38152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94元,比上年增长7%,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今后五年,是我镇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全镇上下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五镇”同创的战略目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工业强镇”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生态重镇”建设,加快提升人文城镇的良好形象;围绕“民生兴镇”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步伐;围绕“商贸旺镇”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围绕“和谐稳镇”建设,加快构建“平安银坑”创建步伐。通过党委和政府的自身建设,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送政府、送温暖、送服务”活动,着力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全镇人民群众切实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我镇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7年4月,银坑镇被授予“第九届赣州市文明村镇”称号。

  2016年8月,江西省环境保护厅授予银坑镇第九批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银坑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银坑镇地图

导航去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