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名
江苏省南通市行政区划
南通市是江苏省的地级市,车牌苏F,长途区号0513,人口约772.70万,面积8,544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7个区/县(县级市),其中市辖区2个、县级市5个、街道40个、镇69个、社区681个、村1301个。
南通市概况
- 地名:南通市
- 隶属:江苏省
- 行政级别:地级市
- 区号:0513
- 车牌:苏F
- 邮编:226000
- 市政府:崇川区
- 区划代码:320600000000
- 身份证前6位:320600
- 面积:8,544平方公里
- 人口:772.70万人
- 人口密度:904人/平方公里

南通,地处我国东海岸中部,长江入海口北岸,三面临水,一面背靠广袤的苏北平原,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个河口港和新兴的工业、港口、贸易、旅游城市,素有“江海门户”之称1984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我国沿海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南通下辖崇川区、港闸区、富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狼山旅游度假假区和启东、海门、通州、如皋、海安、如东等市县,总面积8001平方千米,人口789万。其中,南通市区面积224平方千米,人口74万。
南通为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市区的五山(即:狼山、剑山、军山、黄泥山,马鞍山)为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江南古陆下沉后残留于地面的高顶。全市地势平坦,沿江、近海与中北部地区至里下河区略有起伏。境内沟河纵横交错,使江、海、河连成一片,南通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霜期不长,自然条件适宜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全市拥有耕地707万亩耕地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南通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1000-1600mm。南通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沟河纵横,雨水充沛的江海平原,孕育了南通农业,这里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以粮棉为主,盛产棉花和特种经济作物,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追江,赶海,到南通!”南通是江苏省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风光秀丽,清新自然。市区有著名的狼山风景区和濠河风景区,狼五山沿江屹立,拱卫城区,古濠河似翡翠项链,环绕城区,山光水色与人文古迹交相辉映,妩媚动人,素有“花园城市”之称。
南通的郊县旅游点各不相同,富有特色。如皋有著名的水绘园、定慧寺,启东有吕四鹤城公园长江口观日出之地圆陀角,海门有荔枝园游乐场、叠石桥绣品市场,如东有踩文蛤基地,通州有戏剧古镇石港,海安有青墩遗址、海安博物馆等。当地淳厚的民风,古老的习俗,精湛的民间艺术,在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保存与发扬,令人耳目一新。
1982年8月20日南通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常委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广玉兰为南通市市树、菊花为南通市市花的决定。
南通市行政地图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南通市”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中国106个大城市,南通以Ⅱ型大城市排第60名。
中国城市引力100强,南通排第30名。
2021年全国城市人均收入排行榜,南通排第27名。
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南通排第27名。
2021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南通以二线城市排第39名。
2021中国城市排行榜(联合国版),南通以二线城市排第41名。
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南通以二线排第34名。
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南通排第39名。
2021中国内地城市资本实力榜,南通排第39名。
2021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榜单,南通排第11名。
2021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行榜(地级市),南通排第10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通排第93名。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南通以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排第14名。
江苏全国文明城市,南通排第2名。
江苏省各地市地域面积排行榜,南通以8001平方公里排第6名。
国家卫生城市,南通排第71名。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南通排第102名。
国家园林城市,南通以第十一批(2007年)排第107名。
江苏省各地市人口数量排行榜,南通以773万人排第4名。
全国各大城市人口数量排行榜(地级市及以上),南通以773万人排第42名。
- 南通名人
- 张謇(1853~1926,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 冒襄(1611~1693,清初文学四公子)
- 黄先祥(1940~,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 韩德馨(1918~2009,中国工程院院士)
- 胡瑗(993~1059,北宋理学先驱)
- 姚穆(1930~,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 顾晓松(1953~,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 黄耀曾(1912~2002,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裕生(1932~,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蔡美峰(1943~,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林祥棣(1934~2018,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 吴慰祖(1932~,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袁翰青(1905~1994,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张洪程(1951~,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 丁传贤(1936~,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韩国钧(1857~1942,抗日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