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州镇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行政区划
蕲州是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管辖的镇,车牌鄂J,长途区号0713,人口约6.30万,面积17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47个行政村(社区)
蕲州镇概况
- 地名:蕲州镇
- 隶属:蕲春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713
- 车牌:鄂J
- 邮编:438000
- 区划代码:421126102000
- 身份证前6位:421126
- 面积:173平方公里
- 人口:6.30万人
- 人口密度:364人/平方公里
蕲州镇隶属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位于蕲春县南端,南面与阳新县黄颡口镇隔江而望。镇中心位置为东经115°12′,北纬30°14′,镇域面积172.8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3014人(2017年)。
2013年,蕲州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66.14亿元,是湖北省管医药经济开发区、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是“楚天明星乡镇”、“中国乡镇之星”、“湖北省文明镇”。镇政府驻蕲州镇。
2013年,蕲州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66.1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达1.46亿元。主要景点有李时珍陵园、蕲州古城、昭化寺、龙泉花海等。
蕲州镇辖区地名信息
蕲州镇历史沿革
南朝陈置,治所在齐昌县(隋朝改蕲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西南蕲州镇西北,南宋移今蕲州镇)。
唐朝时的辖境约今湖北省长江以北、巴河以东地区。
自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建城,自南宋建州治于此,至清末,皆为州、路、府、治所在地。
元初,改“蕲州”为“蕲州路”,治所及领属县同宗。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准西宣抚司于蕲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蕲州路”为“蕲州总管府”,置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直隶湖广行省,逾六年,复隶准西道。
元末,蕲州路先后为农民起义军“天完”和“三又”政权所据。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治蕲春,上隶湖广行省,领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
明朝初年改蕲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隶湖广布政司。辖境约当今湖北省长江以北、蕲春县以东地区。不久,改属河南布政司,撤蕲春县,以州领县事,外领5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蕲州辖县蕲水、罗田两县划出蕲州,属黄州府管辖,蕲州仅代辖广济、黄梅两县。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荆王朱瞻纲自江西建昌迁蕲,建荆王府于蕲州城。荆宪王设王府于蕲州,历十代荆王,传承198年。
清初,蕲州领县如归末,属黄州府,上隶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
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年),蕲州不再领县,仍属黄州府,因当年改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蕲州上隶湖北省。
因其战略地位显要,明清两朝先后设蕲州卫道、下江防道、蕲州营于此,清末、民国以后,一直为蕲春县治。
中华民国成立后,裁州,复“蕲春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江汉道撤直隶湖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省、县中国置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罗田、英山、广济、黄梅、浠水和蕲春均属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署治蕲州城,以督察专员兼理蕲春县事,后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专员公署迁黄州。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蕲州镇一直隶属蕲春县。
蕲州镇历史文化
据史记载,古蕲州城墙高耸,湖泊沟濠环绕,城内居民繁错,滨江四十里长街,商船泊岸者众,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南宋时期是中国六大商贸中心之一。
文昌之乡
蕲州,自古崇文重教,历代文人辈出,明代就有“洛阳二程”(程颢、程颐)“蕲州二顾”(顾问、顾阙)之说。陈溱、卢綋、顾景星等古代诗人,文学家众多。更有近代诗人、文艺评论家、左翼文联倡导者之一的胡风(张光仁),文学泰斗枚不胜举,乡里学风浓厚,自古科甲鼎盛,秀才进士甚众,历有“水淹红石头、壮元满街游”之美称。近代、现代博士、教授众多,境内一条不足500米长的东长街先后走出博士、教授多达116位,被人们誉为“博士街”。
由于地理位置和王府建设,古蕲州就南北文化兼容,吴楚文化融合,诗词歌赋,华丽文章比比皆是,戏曲、民间曲艺丰富多彩,宗教文化也异常盛行,历史上释、道、儒和天主教四教并存,境内至今还保存有道教场所纯阳阁、靖烈宫、武圣宫;佛教场所昭化寺、钵莲庵、东岳庙、石鼓寺;儒教场所金陵书院等以及天主教古教堂遗址。
养生之都
李时珍的悬壶济世和追求科学的精神激励着后辈治病救人,医药济世,壮我中华的志向,古蕲州曾普遍流传“指草皆为药,路人皆懂医”的谚语,其药市亦繁华异常,“千家万户悬菖艾,出城十星闻药香”,更有“人往圣乡朝医圣,药到蕲州方见奇”之说。
王府圣地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荆宪王朱瞻堈自江西建昌迁王府于蕲州麒麟山下,历十代荆王,传承198年。
据史记载,古蕲州城墙高耸,湖泊沟濠环绕,城内居民繁错,滨江四十里长街,商船泊岸者众,商贾云集,贸易繁荣。南宋时期是中国六大商贸中心之一,税收占中国百分之五。城中九十九座牌坊,九十九口水井,九十九座庙宇,至今还留有昭化寺,东岳庙、钵莲庵、金陵书院和古城北门——雄武门。
蕲州镇地理环境
蕲州镇位于湖北省东陲,蕲春县南端,长江中下游北岸,背靠大别山脉,面临长江黄金水道,历为交通要塞。西与彭思镇相邻,东接武穴,南面与阳新县黄颡口镇隔江而望。镇区中心位置为东径115°12`,北纬30°14`,镇域面积172.86平方千米(2017年)。
蕲州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4小时,日照率为43.5%。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41.1℃,最低气温-14.9℃。无霜期在252~257天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374毫米,其中,春夏两季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75%。
蕲州镇境内土壤为红壤,靠江边地区为江水冲积而成的沙土。
蕲州镇自然资源
农作物
蕲州镇境内有水稻、小麦、大麦、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马铃薯、大豆、蚕豆、豌豆、绿豆、黄豆、花生、芋麻、甘蔗,桃、梨、李、杏、柿、柑桔、板栗、枇杷、西瓜、香瓜、甜瓜等。
水产品
蕲州镇境内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鲢鱼、鳜鱼、黄颡、虾、蟹、龟、鳖、鳝,以及莲、藕、菱、芡实、蒲草等。
动植物
蕲州镇境内野生动物54科、105种,植物资源519种。其中蕲竹、蕲艾、蕲龟、蕲蛇历称“蕲春四宝”。
蕲州镇经济
2013年,蕲州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66.1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达1.46亿元,同2012年相比增长13.17%;农民人均纯收入8015元,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4亿元,增速17.8%。
蕲州镇重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业、造船物流业、纺织服装业、建筑建材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
2013年,蕲州镇投资15亿元,打造了以桂花、樱花、海棠、紫薇等名贵花木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投资5亿元建设1万亩的“龙泉花海”生态观光园已显雏形。邱山、雨台、施塘等村,投资1亿元建设5000亩的花木苗圃基地,投资5000万元建设2000亩的菩堤、太常、曹英等花木基地正在建设。
2011年,蕲州镇引进大型工业项目20个,引资额度达10亿元,新建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规模以上企业30家。有投资40亿元的李时珍国际健康文化旅游项目、湖北省旅游名村西角湖村、蕲州棉纺有限公司、蕲春县永昌万利造纸、祥云燃气、华辰麻纺、凯翔电源、潜龙集团冷固球团”。
蕲州镇把旅游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围绕“千年王府-历史名城-医圣故里-健康之都”这条主线,整合赤龙湖、仿明一条街、李时珍假日酒店、李时珍纪念馆、明朝荆王府遗址——昭化寺等特色资源,构建生态旅游带,依托赤龙湖风景区发展旅游特色村、农业观光园和风情农家乐,形成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基本形成集医药论坛、休闲度假、绿色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环赤龙湖旅游经济产业带。蕲州镇2010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1.2亿元。
蕲州镇主要景点
综述
蕲州自古就有“麟阁江山”、“凤山晓钟”、“太清夜月”、“龙矶夕照”、“城北荷池”、“东湖春水”、“鸿洲烟雨”、“龟鹤梅花”、“雨湖渔舫”、“北关雪映”等“蕲阳十星”的传说,境内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时珍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时珍墓,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詹大悲墓、蕲州城北门、金陵书院、顾景星墓、蕲州革命烈士陵园和麒麟山、凤凰山、玄妙观、昭化寺、博士街等旅游景点30余处。
蕲州古城
筑于南宋,全为石砌,依凤凰、麒麟二山而起,临长江而池,壮丽别致,规模庞大。据嘉靖《蕲州志》载,“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东南北阔一十七丈八尺,两侧天堑弥漫,不可以丈尺计。有城门六,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个,城上吊楼九百九十间”。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有李时珍故里蕲州明代古城屏风。现有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建有“医圣阁”等仿古建筑。 蕲州城是鄂东最大的城池,现仅存北门及北门两头城墙162米。蕲州北门始建于南宋,风格为明代,保存完好。2002年11月7日被公布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时珍陵园
位于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时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时珍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为仿古(明代)建筑群,气势恢弘,错落有致,工程获“鲁班奖”,馆内陈列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药物标本和郭沫若、邓颖超、方毅等同志的题词。李时珍医史文献馆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题写馆名。
主要景点有李时珍墓园、玄妙观和李时珍纪念馆。
雨湖
历为游览胜地,水面二千多庙,无污染,春多桃李、夏盛芙蓉,历史上曾有“有雨湖、不下西湖”之赞誉。湖边有名人教授馆、药都宾馆。雨湖盛产武昌鱼、鲫鱼等。
龙泉花海
龙泉花海位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南侧的龙泉庵村,是李时珍主题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配套工程,整个花海规划面积2万亩。截至2004年4月,已垦复荒山、坡岗地6000亩,种植桂花、樱花、红枫、紫薇、红梅、红叶石楠、垂丝海棠园达5000多亩。2015年1月,经湖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评为3A级旅游景区。
金陵书院
金陵书院位于蕲州镇,是黄冈仅存的古书院遗址之一。为清代旅蕲南京人集资兴建。现存建筑兴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由“金陵书院”、“聚德堂”、“保婴堂”三部分组成。院内有“钟山遗秀”、“重修碑记”等碑刻5块,大门首“金陵书院”几个遒劲大字仍历历在目,现改为道观。
四祖正觉禅寺
位于蕲州凤凰山麓,又名“凤山寺”,禅宗四祖道信于隋唐时创建。明洪武年间重建,正殿之外有转轮藏阁、千仞亭、望江亭等建筑,规模较为宏大,为“十方丛林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与光绪年间又重修,为蕲春佛教中心。
昭化寺
位于蕲州城北缺齿山南麓。明宪宗成化初,僧悟空在此结草为庵;1471年,在蕲州建王府的荆王捐金,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一进四重,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占地五十余亩,内供佛像百余座,殿内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梁上雕刻的龙、凤、花、鸟。
博士街
蕲州博士街由明清时期的瓦屑坝、熊化岭、全胜坊、横街等地的名人贤士、商贾百姓聚居于此逐渐形成街市,从东至西,全长数百米。1949年后称为东长街,2003年,蕲春县地名委员会将东长街更名为博士街。博士街历来有崇学重教的传统,古有崇正书院、义学、私塾、各姓族学,历代走出了李时珍、冯天驭、顾问、顾阙、李树初、顾景星、李际春、李盛春、李本晟、汪蘅、王开泰、王开寅、王中烈、黄恒学、刘文星、王健民、王大昌、黄磊等名人、博士、专家、教授达数百名之多。
蕲州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我们蕲州镇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和现代文艺评论家胡风先生的故乡,位于县城南端。全镇版图总面积150.45平方公里,辖管46个村(居委会),总人口9.2万人,其中城区面积6.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7万人。1994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管医药经济开发区和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省政府表彰的“楚天明星乡镇”和国家民政部授予的“中国乡镇之星”等荣誉称号。200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26.37亿元,实现镇级财政收入1469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190元。
我们蕲州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具有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和优越条件。
一 是古镇历史悠久 据考证,蕲州始建于南北朝,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从唐朝开始至解放前,均为历代州、郡、府及县治所在地;解放后设建制镇至今。
二 是区位地理条件优越 蕲州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是全省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蕲州地处长江中游北岸,设有大小船泊码头42处。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距离京九铁路蕲春站17公里。
三 是文化底蕴深厚 蕲州明清时期建有金陵书院。我国四大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明荆王府任纪善职期间成书于蕲州,书中许多地名、人物源于蕲州风土人情;李时珍花费毕生精力在蕲州著写了“东方百科全书”、医药经典——《本草纲目》;蕲州有一条不足600米长的东长街,从解放前到今走出了50多位博士教授和专家学者,因而被誉为“博士街”,我们蕲春县又有“教授县”故里的称誉。
四 是旅游资源丰富 蕲州是一座滨江古城,依山傍水,风景秀美,蕲州雨湖素有“小西湖”之称,境内名胜古迹繁多。在“蕲阳八景”、“蕲春四宝”、李时珍陵园、胡风故居、仿古街、博士街、昭化寺、玄妙观等大小景点37处。
五 是特色经济明显 蕲州改革开放前,依托长江港口码头优势,是全县工业中心和商品贸易集散地;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县对外开放窗口和对内开发前沿阵地,发挥自身优势,大做李时珍文章,以节会搭台(每年县政府在这里举办一次中药材交易会,每两年省政府牵头举办一次李时珍医药节,促经贸唱戏,建起了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的李时珍药市,成为鄂东医药特色经济的龙头。.
2020年9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蕲州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蕲州镇榜上有名。
2014年7月,蕲州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李时珍纪念馆
李时珍纪念馆位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风景秀丽的雨湖畔,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时珍墓始建于1980年。全馆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千平方米,由停车广场(含四贤牌坊)、本草碑廊、格调清……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蕲州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湖北省全国重点镇,蕲州排第9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