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洞镇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朗洞镇行政区划
朗洞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管辖的镇,车牌贵H,长途区号0855,人口约2.46万(截至2019年),面积23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6个行政村(社区)
朗洞镇概况
- 地名:朗洞镇
- 隶属:榕江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855
- 车牌:贵H
- 邮编:557200
- 区划代码:522632105
- 身份证前6位:522632
- 面积:237平方公里
- 人口:2.46万人
- 人口密度:104人/平方公里
朗洞镇,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地处榕江县北部边陲,雷公山东北山麓长江流域的朗洞河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寨蒿河上游,东及东南邻黎平县尚重镇,南连寨蒿镇,西南接乐里镇,西与两汪乡接壤,西北和北与剑河县太拥乡相连,东北跟剑河县南哨乡毗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政府50千米。 总面积236.7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朗洞镇户籍人口24621人。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朗洞设营参将,宰牙设土司官。1984年,改置朗洞镇、宰牙乡和色边乡。1992年,宰牙,色边2乡并入朗洞镇。 截至2020年6月,朗洞镇辖4个社区、16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朗洞社区。
2011年,朗洞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880元。 截至2019年末,朗洞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个。
朗洞镇历史沿革
清雍正八年(1730年),置古州厅后,朗洞设营参将,宰牙设土司官。
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泰县承由古州移驻朗洞,称朗洞县丞,属黎平府。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朗洞县丞划归古州厅。
民国三年(1914年),朗洞县丞改为一等分县,属榕江县。
民国六年(1917年),县以方位制下设6个区,朗洞分县划为北一、二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县以序数命区名,朗洞分县隶第五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置朗洞联保办公处,隶三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色边全保由黎平县拨归榕江县入朗洞忠信乡。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裁区置朗洞区署,废宰八忠、朗洞联保,置忠信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德化乡划归黎平县,色边全保由忠信乡划归太极乡,同时裁撤朗洞区署,忠信乡直隶于县。
1950年,沿置忠信乡。
1953年,忠信乡更名朗洞乡,恢复宰牙乡,色边全保复由太极乡划归宰牙乡。
1954年,分置朗洞、高色、九林、宰牙、八定和色边计6乡。
1956年,高色、九林并入朗洞乡,八定、色边、并入宰牙乡。
1958年,置红旗公社。
1959年,裁撤红旗公社,分置朗洞、宰牙和色边公社管理区。
1961年,分置朗洞,色边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3年,高略并入色边公社、高表并入八平公社。色边乡析出卡寨、定向、宰岑、八书和盘假共5生产大队置宰牙乡。
1984年,改置朗洞镇、宰牙乡和色边乡。
1992年,宰牙,色边2乡并入朗洞镇。
朗洞镇历史文化
朗洞镇四周崇山峻岭,唯中心谷地平坦开阔,河流自南而北,直贯其中,两岸皆田畴,俨如洞中天地,故名朗洞。
每年农历五到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朗洞镇地理环境
朗洞镇地处榕江县北部边陲,雷公山东北山麓长江流域的朗洞河中上游和珠江流域的寨蒿河上游,东及东南邻黎平县尚重镇,南连寨蒿镇,西南接乐里镇,西与两汪乡接壤,西北和北与剑河县太拥乡相连,东北跟剑河县南哨乡毗邻。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政府50千米。 总面积236.71平方千米。
朗洞镇地处雷公山腹地,向东为珠江流域,河谷幽深,坡面陡峭,西为长江流域,坡度略缓,呈现朗洞盆地,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为山地、河谷。主要山脉有太阳坳、猴子山、八万山,境内最高峰位于八万山,海拔1288.5米;最低点位于于子谢溪口,海拔430米。
朗洞镇多年平均气温16.4℃,7月平均气温26.9℃,极端最高气温37.5℃;1月平均气温7.6℃,极端最低气温-7.6℃。生长期年平均200天,无霜期年平均282天,最长达300天,最短为265天。年平均降水量1211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5%。
朗洞镇境内河道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中长江流域面积200平方千米,占83%;珠江流域面积39平方干米,占17%。主要河道有长江水系五级支流朗洞河、珠江水系二级河色边河等,总长50千米;三级河3条,总长50千米。河流总长度100千米,河网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3亿立方米,年排涝量0.8亿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色边河从八书至育洞河口流经境内八书村、卡寨村、色边村、定向村,长25千米,流域面积7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0.2立方米/秒。
朗洞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风暴、泥石流、旱灾、凌冻等。洪涝、泥石流灾害年均发生0.8次,主要发生在5~8月。
朗洞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水晶、高岭土等。
2011年,朗洞镇有耕地面积1.12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0.1万亩,林地面积29.18万亩。
朗洞镇经济
2011年,朗洞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880元。2011年,朗洞镇财政总收入285万元,比上年增长5%。
朗洞镇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200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500万元,2011年达到5994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5%。
朗洞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9600吨,其中水稻96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000亩,产量60吨,其中花生1.8吨,芝麻0.2吨;蔬菜种植面积5200亩,产量1.56万吨, 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菠菜、辣椒、折耳根。
朗洞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100头,年末存栏4700头;羊饲养量500只,年末存栏300只;牛饲养量2400头,年末存栏1800头;家禽饲养量1.08万羽,上市家禽6000羽。2011年,主产肉类53.64吨,其中猪肉29.8吨,牛肉18.7吨,羊肉5吨;禽蛋0.4吨;畜牧业总产值1215万元。
截至2011年末,朗洞镇累计造林10.5万亩,其中防护林5608亩,经济林9.7万亩,竹林208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8万株,林木覆盖率72.4%,活立木蓄积量140.8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0.16万亩,产量68吨,主要品种有梨、板栗、杨梅等,其中梨25吨,杨梅20吨。
朗洞镇渔业以稻田养鱼为主。2011年,鱼塘养殖面积15亩,产量22.5吨;渔业总产值160万元。
2011年,朗洞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51.21万元,比上年增长74.6%,是1978年的2625倍。年末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677万元,比上年增长24.92%,是1978年的4820倍;各项贷款余额5398万元,比上年增长24.7%,是1978年的8997倍。
2011年,朗洞镇邮政业务收入15万元,其中纯收入5万元;电信业务收入36万元。
朗洞镇风景名胜
朗洞镇境内有红军长征雕塑、北塔、岑王风雨桥、卡寨花桥、八万山原始森林、响水洞、高赦洞瀑布和朗洞八景以及高帮、高略、两福、九董、卡寨、宰牙、盘假、色边的民族风情、古城遗址等景观。
朗洞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在榕江县北部。面积236平方公里。人口1.85万,其中苗、侗等民族占71.9%。辖1居委会、20村委会。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设朗洞营,为朗洞县丞驻地,属开泰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划入古州厅。1914年置朗洞分县。1932年置朗洞镇及八书、高便、宰牙、忠信、盘贾、高略、宰林等乡。1936年裁分县。1943年置忠信乡。1953年析设朗洞、八定、宰牙等乡。1954年增置色边乡。1959年撤乡并入寨蒿公社,1963年析建朗洞、色边宰牙公社。1984年改置朗洞镇及宰牙、色边2乡。1992年合并置朗洞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0%。产香菇、木耳等。有中小学36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朗洞,在古州北48公里,猴子山东麓,朗洞河畔。人口 1 600,有汉、侗、苗等民族。海拔590米。“朗洞”系侗语译音,意为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集市贸易多为木器和农副产品。有公路接炉榕公路。.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朗洞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