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埇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行政区划
石埇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管辖的镇,车牌桂N,长途区号0777,人口约2.13万,面积4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8个行政村(社区)
石埇镇概况
- 地名:石埇镇
- 隶属:浦北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777
- 车牌:桂N
- 邮编:535000
- 区划代码:450722102000
- 身份证前6位:450722
- 面积:46平方公里
- 人口:2.13万人
- 人口密度:467人/平方公里
石埇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地处浦北县东南部,东接博白县菱角镇,南连合浦县曲樟镇,西与泉水镇相邻,北靠安石镇,北距浦北县城62公里、首府南宁城区252公里。
截至2012年,石埇镇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总人口21323人(2017年);全镇总面积45.59平方千米,其中陆地44.59平方千米,占98.2%;水域1平方千米,占1.8% 。2015年,该镇实现生产总值2.4亿元。
石埇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盛产甘蔗、香蕉、菠萝、花生等农产品;境内有越州古城遗址、香翰屏故居等名胜古迹。
石埇镇历史沿革
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设立越州置临漳郡,州治、郡治即在今石埇镇坡子坪村的仰天窝。
清道光八年(1828年),石埇是合浦县16个团局中石州团的一部分。
民国初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石埇是原合浦县石州区下的公局。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废区改公局为乡,石埇是乡治地。
1961年,石埇是张黄区下的一个公社。
1963年,石埇社区合并泉水公社。
1987年8月,复设石埇乡。
1993年,石埇乡改为石埇镇。
石埇镇地理环境
石埇镇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东南部,东接博白县菱角镇,南连合浦县曲樟镇,西与泉水镇相邻,北靠安石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8千米,总面积45.59平方千米;镇中心大致位于东经109°35′12″,北纬21°57′01″。
石埇镇地处丘陵地带,一般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辖区被南流江一分为二,存在一定区域的流水侵蚀地貌。
石埇镇地处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强,日光充足,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短夏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石埇镇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水灾、雷击、风灾等。水灾主要发生在每年春夏两季。风灾一年四季均有。
石埇镇境内属南流江水系,南流江自菱角镇马口入境,由旺盛江村委独石角队至油滩村委山排队,至泉水镇,境内河道长13.5公里,有大型水库2座。
石埇镇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2年,石埇镇有耕地面积12021亩,人均0.61亩;林地面积共计26344亩。 、
矿藏资源
石埇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为建筑用沙,集中分布在南流江一带;此外还发现有玉、牛筋石、玛瑙等宝石。
石埇镇经济概况
2012年,石埇镇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6亿元,农业总产值1.2亿元,年财政收入764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亿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万元,增值税286万元,企业所得税20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328元。
石埇镇在解放前,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缺少水利设施,粮食产量较低,亩产不到100公斤。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一方面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水稻杂交良种和水稻抛秧。1987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154.3公顷,总产量313万公斤。1990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111.33公顷,总产量391.5万公斤,人均有粮290.5公斤。199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017.73公顷,总产量365万公斤。2002年开始,该镇形成以甘蔗为支柱,以水稻、水果、花生、香蕉种植为辅的农业生产结构,当年全镇香蕉种植面积333.33多公顷。200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093.53公顷,总产量4593吨。2008年,新增甘蔗种植面积290公顷,全镇种植面积达600公顷,占全镇耕地面积的65%以上,总产量为3.6万吨,比2007年增长322%。农林渔业总产值、总产量与2007年持平。
2012年,石埇镇农业以种植甘蔗、水稻、香蕉、荔枝、龙眼、玉米、马铃薯、菠萝为主,全年农业总产值1.2亿元;甘蔗种植面积1.1万亩,总产量首超5万吨,总收入达1600万元;香蕉种植面积达5800亩,总产量3万吨;桉树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重点发展养蜂、养猪、养羊、养佛鳄龟等养殖业。
石埇镇在解放前只有陶器小手工业。解放后,以陶器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90年有陶器厂15间,产值225万元,还有烟花爆竹厂、土纸厂、草帽厂、油坊、糕点加工厂等企业。1994年,石埇陶器总厂投资2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建造39孔推板窑,年产值600多万元。1995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38亿元。2000年扶持地方经济能人投资200多万元创建一家烟花有限公司。2004年6月,引进200多万元创建一个竹片加工厂,同年9月引进500多万元创建一家木制品有限公司。2008年,全镇乡镇企业发展到26家,比1995年增加11家,从业人员450人,企业总产值达9800万元。
2012年。石埇镇工业以烟花、造纸、木材加工、建筑材料为主,全年工业生产总值3.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家,职工2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4亿元,比2011年增长30.7%。
石埇镇在清代中期成圩,在当时是博白、合浦、浦北三县交界的唯一集市。外地客商云集,稻米、禽畜、花生、豆类、蔬菜、工艺品、日用铁器、农具、合浦的海鲜干货、本地的药材等都在圩市集散交易,圩日有5000~8000人赶集。解放后,随着合浦水库大坝的修筑,南流江的航运基本中断,交通相对落后,圩日由3天一圩改为7~10天一圩,石埇圩市逐渐失去昔日的繁华。1991年,当时的石埇乡建成集镇区18.6公顷。2008年,石埇镇集市上的主要商品有时新衣服、家用电器、家具、传统农贸产品等,圩期恢复为3天一圩,约3000人赶集,商品年交易额4000万元。
2012年末,石埇镇境内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009亿元。
石埇镇文化古迹
越州故城遗址
越州故城遗址位于石埇镇坡子坪村的仰天窝。据《南齐书》记载,为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建立,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城周长2028米。北城墙依山建筑,地势高耸险要,南城墙比较平缓。残墙最高处达14米,其余平均高3米,城基最宽处达16米,一般宽8~9米,四周每百步筑一马面。古城分内外城,外城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城内有城(俗称官厅地),城外有沟。内城亦称子城(指官厅地),依山坡筑于城内西北区,地势较高,可俯视全城,并有墙与外城相隔,其北面又有壕沟险阻。1981年,越州故城遗址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翰屏故居
香翰屏故居座落在石埇镇坡子坪村,分为增城子、嘉李园两个部分,分别始建于1936年、1929年,由于部分建材来源于广州等地,筹建时间较长。它是一座集西方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古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别墅式、庄园式的将军府邸,共有大小房屋116间,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5044平方米。
石埇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石埇镇偏隅浦北县东南,东接博白县菱角镇,南连合浦县曲樟镇,西与泉水镇相邻,北靠安石镇,距浦北县城62公里,属经济欠发达镇,交通相对落后,是我县三个没通二级路的镇之一。下辖石埇、长山、旺盛江、文昌、坡子坪、八东、油滩等7个村委会和1个南流社区,人口2万余人,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5户966人,其中,2014、2015年退出户共36户180人;2016年脱贫户共25户109人;2017年脱贫户共30户144人;2018脱贫户共35户148人;2019年全镇脱贫80户,贫困人口347人,未脱贫8户,36人。
境内属南流江水系,河道长13.5公里,有大型水库2座。河道沿线发现有牛筋石、玛瑙等宝石。
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45.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21亩,林地面积26344亩,传统产业以种植甘蔗、水稻、香蕉为主,零星种植水果为辅,近年来鼓励、示范带动了百香果、火龙果等水果种植;经济林木主要是桉树。发展甘蔗种植面积达12000多亩,总产量突破5.5万吨;香蕉种植面积达5500亩,总产量达1.4万吨;桉树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以糖料蔗、香蕉、桉树、火龙果、百香果等为主要产业的农林业格局持续稳定增长。
养殖业主要有养猪、蜜蜂、羊等,其中扬丰养殖有限公司创建的“浦黑大帅”品牌猪肉名声在外。
工业以烟花、造纸、木材加工、建筑材料为主。
本镇内有越州故城、临漳郡、香翰屏故居和伏波将军庙,名声在外,历史底蕴深厚和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越州古城是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址之一,占地270亩,距今2700多年历史,曾发掘出土的南朝时代的墓葬,出土黄釉莲花瓣六系罐、龙凤陶瓶等一批珍贵文物,距今有1500多年,对研究古越州属地的文化、经济繁荣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名胜古迹香翰屏故居(香翰屏,一代儒将,曾任国民党第三军军长、三省司令,参加过淞沪会战),故居分为老城和嘉里园两部份,总面积6700平方米。风景有越州天湖和大坝风光,景色怡人。
香翰屏旧居
香翰屏旧居位于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委老城自然村,年代为民国,类别为文物建筑。2017年12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漳郡古城遗址
临漳郡古城遗址位于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委仰天窝村南的江边坡,年代为南朝,类别为非文物建筑。2016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石埇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