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地名
广东省肇庆市行政区划
肇庆市是广东省的地级市,车牌粤H,长途区号0758,人口约411万,面积1.50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8个区/县(县级市),其中市辖区2个、县级市2个、县4个、街道18个、镇88个、社区293个、村1261个。
肇庆市概况
- 地名:肇庆市
- 隶属:广东省
- 行政级别:地级市
- 区号:0758
- 车牌:粤H
- 邮编:526000
- 区划代码:441200000000
- 身份证前6位:441200
- 面积:1.50万平方公里
- 人口:411万人
- 人口密度:274人/平方公里

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西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创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肇庆现管辖端州、鼎湖、四会、高要、广宁、德庆、封开、怀集8个县(市)区及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
肇庆地处珠三角与粤西山区结合部,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2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肇庆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水路,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东下穗、深、港、澳,西上桂、湘、黔、滇,都极其方便。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端州,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明清时期是西江流域政治、经济网站、文化、军事中心,180多年的两广总督府所在地;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众多历史名人都在肇庆留下足迹,全市有360多处有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景点。当前,肇庆正以宋文化、包公文化、广信文化、生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科普文化为重点,积极打造和建设文化名市;弘扬中华文化之瑰宝,树立端砚文化品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休闲生态文化,以创造历史文化的新辉煌。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星湖,兼有阳朔、西湖的山水之美,是国家aaa-景区和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鼎湖山,拥有北回归线上罕见的原始次森林,生态环境一流,负离子含量居全国之最,被誉为“天然氧吧”、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目前,以星湖、鼎湖为中心,以500公里环市公路为连线,以德庆悦城龙母庙、封开龙山、怀集燕岩、广宁竹海、四会贞山、高要生态园和高尔夫球场为主要支撑网点,集度假、疗养、会议、购物、文化、娱乐、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大型旅游网络“千里旅游走廊”已颇具规模。
肇庆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是广东的“黄金之乡”;传统工艺品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高要及山区各县分别被誉为“广东黄金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肉桂之乡”、“中国柑桔之乡”、“中国松脂之乡”和中国南药原料基地。
肇庆市行政地图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肇庆市”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中国城市引力100强,肇庆排第97名。
2021年度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排行榜,肇庆排第23名。
2021全国城市传播热度排行榜(地级市),肇庆排第86名。
2021中国地级市百强品牌城市榜单,肇庆排第62名。
2021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肇庆以三线城市排第85名。
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肇庆排第103名。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排第38名。
广东省各城市面积排名,肇庆以15006平方公里排第5名。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肇庆排第23名。
国家园林城市,肇庆以第六批(2001年)排第25名。
广东省各地市人口数量排行榜,肇庆以常住人口411.4万人排第12名。
全国各大城市人口数量排行榜(地级市及以上),肇庆以411万人排第126名。
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肇庆排第32名。
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肇庆排第127名。
2020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肇庆排第132名。
2020年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排行榜,肇庆排第130名。
2020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争力排行榜,肇庆排第10名。
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肇庆排第75名。
2020年网红城市百强榜单,肇庆排第78名。
2020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肇庆以三线城市排第104名。
- 肇庆名人
- 士燮(136~226,汉末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
- 吴大猷(1907~2000,著名物理学家)
- 邓兆祥(1903~1998,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 李方华(1932~2020,中国科学院院士)
- 卢有光(1938~,广东著名书法家)
- 陈广华(1922~1945,革命烈士)
- 陈进(1875~1927,革命烈士)
- 谢同剂(1887~1927,革命烈士)
- 陈友(1900~1927,革命烈士)
- 李王三(1891~1927,革命烈士)
- 张亚仁(1897~1929,革命烈士)
- 冯三娣(1873~1927,革命烈士)
- 谢华带(1903~1927,革命烈士)
- 谢桂荣(1901~1929,革命烈士)
- 陆祖华(1904~1927,革命烈士)
- 赵善欢(1914~1999,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