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地名
重庆市江津区行政区划
江津区是重庆市的市辖区,车牌渝,长途区号023,人口约136万,面积3,2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30个区/县(县级市),其中街道5个、镇25个、社区30个、村109个。
江津区概况
- 地名:江津区
- 隶属:重庆市
- 行政级别:市辖区
- 区号:023
- 车牌:渝
- 邮编:402260
- 区划代码:500116000000
- 身份证前6位:500116
- 面积:3,200平方公里
- 人口:136万人
- 人口密度:425人/平方公里

江津,在行政区划上为重庆市江津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以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江津位于重庆西南长江之滨,距渝小区公路里程50公里;铁路里程65公里;水路里程72公里。江津城区气候特征与重庆相近,但综合气象指标要优于重庆。江津区域地形南高北低,最低处珞璜十坝海拔178.5米;最高点四面山蜈蚣坝海拔l 709.4米,主城区平均海拔209.7米,50年一遇洪水位199.门米,全区面积3200.44平方公里,人口145万。
大江西来,在江津城区受阻于鼎山转而向北,复受阻于马骏岭东巡,再受阻于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后转向东北,环鼎山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故江津又名几江。
江津古属于《禹贡》梁州,星临由大朱雀鬼宿,周属巴子国,秦届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繁衍。江津建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过去曾名江州和江阳,公元487年(齐永明五年),江州自郡城(今重庆)移治棘溪口(今江口);公元557年<后周闵帝元年)于县治设七门郡,改江州为江阳;公元583年(隋开皇二年)改江阳为江津;公元967年(北宋乾德五年)移县治于几江。
县城在明末战乱中万户萧疏,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渐次恢复繁荣,逐步成为川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
1951年,江津地区行署设治几江,辖八县;1960年行署迁永川,但仍保留江津地区行署名称至1981年:1983年3月3如地、市合并,江津归入重庆建制;1992年10月江津撒县设市。2006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津市,设立重庆市江津区。以原江津市的行政区域为江津区的行政区域,江津区人民政府驻几江街道。
江津,长江上游著名商埠。19世纪初期,中国创办的第一批公司中就有江津枳壳公司(清.野史大观)。1911年,江津鹿蒿玻璃制品在巴拿马万国工艺品展览竞赛中夺得头等奖。县内的白沙镇曾名列全川四大经济重镇之一[江油中坝镇、江津白镇、渠县三汇镇(或射洪太和镇)、金堂赵家渡镇]。到20世纪中期,江津已成为经济繁荣的“成渝三江地区”(成都、重庆和温江,内江、江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津境 内拥有西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达144万千瓦的珞璜 电厂);重庆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年产180万吨优质水泥的 江津水泥厂);江津城内目前拥有的数控加工设备和齿轮加工 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江津生猪生产名列全国前茅,粮食生产进入全国百强。目前综合经济实力在重庆40个区市县中排名中上。
江津地域蕴含巨大的交通发展潜力。现有6条国家级通道与江津结缘:长江过境127公里,拥有5个国家级深水港,境内大小溪河通航里程长达305公里,水能蕴藏量近300万千瓦;成渝、渝黔铁路过境15站135公里;公路210国道过境53公里;成渝、渝黔高速公路均为江津开有(或预留有)路门。小南海一珞璜长江铁路大桥和江津长江公路大桥横跨大江南北。斜贯市域的渝滇快速通道现已列入重庆市米字型八大快速通道规划。江津雄踞重庆长汁上游咽喉,扼沪渝、控涪合、接滇黔、通藏卫,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同时也是巴渝地区近现代重要的军火基地,重庆历史上最大的铁炮“三将军”即为江津所铸造。江津已两次被命名为全国的双拥模范城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江津区”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2022年度县市电商竞争力百佳样本,江津排第91名。
重庆市各区地域面积排行榜,江津以3216平方公里排第9名。
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江津以136万人排第87名。
重庆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江津以136万人排第5名。
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江津排第73名。
2019年重庆市各区县GDP排行榜,江津以1,037亿元排第6名。
2019重庆十大最美县城排行榜,江津排第8名。
2004年度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江津排第75名。
- 江津名人
- 聂荣臻(1899~1992,十大元帅,共和国36位军事家)
- 周开达(1933~2013,中国工程院院士)
- 王桥(1957~,环境遥感监测与环境信息专家)
- 夏培肃(1923~2014,中国科学院院士)
- 卞小吾(1872~1908,辛亥革命烈士)
- 周泽昭(1901~1990,中国科学院院士)
- 冉均(1899~1927,革命烈士)
- 冉钧(1899~1927,革命烈士)
- 李昌源(1906~1988,公路工程专家)
- 徐勍(1936~2017,著名评书艺术家)
- 夏首勋(1890~1969)
- 王利器(1912~1998)
- 杨太平(1947~1983)
- 张采芹(1901~1984)
- 吴芳吉(1896~1932)
- 钟祖芬(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