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县镇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蕲县镇行政区划
蕲县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管辖的镇,车牌皖L,长途区号0557,人口约8.02万(截至2019年),面积10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4个行政村(社区)
蕲县镇概况
- 地名:蕲县镇
- 隶属:埇桥区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557
- 车牌:皖L
- 邮编:234000
- 区划代码:341302113
- 身份证前6位:341302
- 面积:101平方公里
- 人口:8.02万人
- 人口密度:794人/平方公里
蕲县镇,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地处宿州市埇桥区南部,东南与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接壤,南与永镇乡、大营镇毗邻,西连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南坪镇,北接桃园镇,东北同大泽乡镇相连,北距城区22千米。 区域总面积101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蕲县镇辖区户籍人口为80209人。
西周,属蕲国。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设立蕲县乡。1992年2月,改为蕲县镇。 截至2020年6月,蕲县镇辖15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蕲县村。
截至2019年末,蕲县镇有工业企业238个,其中规模以上有1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70个。
蕲县镇历史沿革
西周,属蕲国。
春秋后期,属宋国。
战国,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县,名蕲县,属泗水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设蕲城郡 。
唐元和四年(809年),设宿州,蕲县隶之。
元至元二年(1265年),蕲县被废为集。
明、清,设蕲县乡,属宿州。
民国时期,属宿县六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设立蕲县乡。
1958年9月,设立蕲县公社。
1992年2月,改为蕲县镇。
蕲县镇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蕲县镇因镇政府驻地位于蕲县古城之内而得名。
蕲县镇地理环境
蕲县镇地处宿州市埇桥区南部,东南与蚌埠市固镇县、湖沟镇接壤,南与永镇乡、大营镇毗邻,西连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南坪镇,北接桃园镇,东北同大泽乡镇相连,北距城区22千米。 区域总面积101平方千米。
蕲县镇地处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海拔20.8~23.2米。
蕲县镇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春季降水偏少,夏季降水集中,秋季温和气爽,冬季干冷少雪。气温和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4.4°C,极端最高气温40℃(1978年),极端最低气温-20℃(1954年),无霜期年平均210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500毫米(195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600毫米(1978年)。
蕲县镇境内浍河属天然河道,多弯曲,从准北市濉溪县在许寨村入境,自西北流向东南,在团结村小沈庄流入蚌埠市固镇县,境内总长25千米。
蕲县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风灾、虫灾、霜冻、冰雹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发生在1954年7月26日,河水泛滥,两岸房屋倒塌1500间,淹没农田3万亩。
蕲县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产主要有煤炭、煤矸石、高岭土,其中煤炭地质储量6.9亿吨。地表水一般年份保持75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540万立方米。
蕲县镇经济
2011年,蕲县镇财政总收入1651.3万元,比上年增长21.4%。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增值税500万元,企业所得税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31元。
截至2019年末,蕲县镇有工业企业238个,其中规模以上有1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70个。
蕲县镇有农业耕地面积7.3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6.7%。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8万吨,其中小麦4.1万吨,玉米4.7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9万头,年末存栏5.7万头;羊饲养量3.2万只,年末存栏2万只;家禽饲养量30.7万羽。
蕲县镇以煤炭、新型建材生产、服装生产、造船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1.2亿元,比上年增长86.8%。2011年,工业企业120家,职工4.35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3.5亿元,比上年增长40%。
2011年末,蕲县镇有商业网点887个,职工60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600万元。
2011年,蕲县镇邮政业务收入78万元,其中纯收入18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660万元。
蕲县镇风景名胜
西上航,位于蕲县老街南头,沿浍河北岸向西约100米至200米处,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遗址,遗址面积约有1000平米,上面叠加着各个时期的生活遗物。自新石器之后还发现有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生活遗迹。据考证得知,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商行遗址就位于浍河北岸,即浍水之阳,浍河是一条天然河流,水面宽阔。过去的陆路交通不便,交通都以水运为主,河流相当于古代运输的大动脉。这里曾经是蕲县城南一古代延续数百年的码头,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货物集散地,像集市一样可以进行贸易往来,影响很大,形成一定的行市。因而称作“行”,即随行就市。至于称为另外一“航”,据说货物都是船舶从这里运出运入,出航归航而来,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航。
观星台,位于蕲县大街北头,内城东南角。观星台,是古代先民用来观测天象,预测天气的一古老的气象建筑设施。下面用土夯成高台,台上有阁楼一座,阁内设有观测天象的古老仪器。阁楼上有一木制圆台,人可以站长在圆台上,观星斗,望日月。据说建于西周末年诸侯国时期,是诸侯王国的天文设施。传说为备垓下之战,刘邦驻军蕲县时,经常与军师一同登临观星台,观测星象,预测天气。有一天刘邦观星回来,下令军民备足一月的柴草,众人不解其意。萧何问曰:大王,这是为何?刘邦说:天机不可泄露!依令照办即是。果然没两天,秋雨连绵,一直下了一个多月。这个故事,后代也有古诗佐证。诗曰:浍水滔滔西北来,汉王基业步云开,盖世英雄今已负,空留昔日观星台。观星台历时两千余年,阁楼设施都不复再,而今遗址尚存,遗址上建有蕲县变电所。
隐王庙,位于蕲县集浍水南岸的戴庵村,与蕲县古城隔河相望。庙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隐王庙虽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
遗址上有棵红果树,据说已经一千多年,还很茂盛生长着,被当地人尊奉为神树,也是蕲县著名的景点之一。1958年,苏联史学家来蕲县考察古城,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也慕名专程到隐王庙观赏红果树。
象窝,位于蕲县古城西徐桥南靠近浍河的地方。传说是范王坐蕲县时,交趾国(越南境内)供来一头大象。大象是热带动物,喜水源充足的地方,所以范王就遣人把大象散养于县城西门浍水岸边。大象擅掏洞戏水,河湾一带被大象掏了许多窟窿,人们便把这一带称为象窝。象窝周边水草丰茂,岸柳成行,河滩上白鹭与仙鹤成群。有古诗云:往事如烟岁月寒,赏今怀古意缠绵,千秋胜迹知多少,象去窝空不复还。
蕲县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蕲县,宿南古城重镇,居皖北平原腹地,依悠古浍水而立,距离宿州市区20公里,南眺蚌埠,北抵宿州,东连固镇,西接濉溪。自古乃英雄逐鹿场所,兵家必争之地。全镇总面积为101.74平方公里,人口8.2万,下辖4个居委会,29个村,207个自然庄,镇区总建成面积5.6平方公里,入驻人口已逾4.5万。党员2278人,党总支3个,党支部67个,党小组274个,其中29个村2个村设党的总支委员会,分别辖3个党支部,其余27个村设党支部委员会,农村基层党小组174个;教育总支1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27个;机关企事业党支部22个,党小组73个。
蕲县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极为便利,水路、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天然浍河黄金水道通江达海、青芦铁路横亘东西,206国道纵贯镇区南北,合徐高速公路飞跨蕲县西部。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历史悠久,土壤肥沃,东周时期,属沛郡之楚邑,秦统一六国时置蕲县,南梁改设蕲城郡,隋朝复称蕲县,元代废县迁至宿州,建国后先后为区、乡、公社、镇所在地,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副县级中心建制镇。
蕲县镇历史源远流长,是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发源地。1988年蕲县古城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其上秦砖汉瓦,俯首可拾。境内陈胜吴广起义点—点将台,陈胜之妹陈雪花墓地——雪花山,后人纪念陈胜吴广而建的三贤庙、庙前陈胜手植的红果树历历在目;镇域东西的古战场闻名天下—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汉刘邦征讨淮南王英布、淮海战役双堆集大血战,均发于此;传说中的一步两桥、鱼赶集、观星台、二龙戏珠等景观依稀可见,名优特产马蹄烧饼、浍河鲤鱼闻名遐迩。
这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是一块亟待开发的旅游胜地,与外延景点双堆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闵子墓、闵祠、白居易故居扶梳亭、虞姬墓,垓下古战场等景点连成一片,须臾即至。.
2017年6月1日,蕲县镇被认定为第四批安徽省千年古镇。
蕲县古城遗址
蕲县古城遗址位于宿州市南20公里处蕲县镇境内。206国道穿城而过,是安徽省内发现最早的一座古城。秦统一六国时置蕲县,南梁改设蕲城郡,隋朝复称蕲县,元代废县迁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蕲县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