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镇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江口镇行政区划
江口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管辖的镇,车牌皖K,长途区号0558,人口约9.34万,面积8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7个行政村(社区)
江口镇概况
- 地名:江口镇
- 隶属:颍上县
- 行政级别:镇
- 区号:0558
- 车牌:皖K
- 邮编:236000
- 区划代码:341226104000
- 身份证前6位:341226
- 面积:80平方公里
- 人口:9.34万人
- 人口密度:1175人/平方公里
江口镇隶属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位于颍上县西北部,介于北纬32°76′至32°89′,东经116°14′至116°27′之间,北与利辛县胡集镇相邻,西与颍东区杨楼镇、新乌江镇接壤,南与建颍乡隔颍河相望,东与古城镇、陈桥镇相接,总面积79.5平方公里,呈南北狭长状,镇域范围内南北最大跨度达13公里,境内有颍河、苏沟、济河、乌江等河流。 截至2016年,江口镇辖1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93424人,人口规模全县第二。
江口夏商时属豫州地,称慎邑,北宋时名江陂镇,明初属颍阳乡,该地因位于乌江入颍河口故名。民国时期属江口区,解放后一直是区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时仍设江口镇,镇政府驻地江口集。江口镇历史上是颍上县“四大集镇”之一,颍上县“古八景”中“映林晚照”和“江口晴波”两处在江口镇境内。
江口镇境内涉及3座大型煤矿,阜淮铁路、口孜东矿铁专线、板集矿铁专线3条铁路穿镇而过。 2012年,江口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7亿元,人均纯收入5262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
江口镇历史文化
江口镇历史上是颍上县“四大集镇”之一,颍上县“古八景”中“映林晚照”和“江口晴波”两处在江口镇境内。
“江口集鲁班古庙会”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是江口镇周边十公里的群众进行物资交流的盛会。每年举办时,颍上县文化馆及河南省的一些县市给江口镇带来戏剧歌舞等文化娱乐活动。
江口镇建置沿革
据历史记载,江口岸夏商时代属豫州地,称慎邑(既北古城遗址)。
北宋时期称江陂镇,以西部江陂水而得名。
明初属颍阳乡。 明初,陂水归槽于乌江,该镇位于乌江入颍河口故名。
清末称县北乡五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江口区,江口乡属之。
新中国成立后仍置江口乡,一直是区(大公社)所在地。
1957年11月,恢复区辖乡体制,复设江口区。
1958年9月底,成立江口人民公社。
1969年9月,撤销江口区,组建江口人民公社。
1972年8月,增设渔业公社。
1973年1月,公社下设管理区。
1979年,恢复区、乡建制,公社辖管理区终止。
1991年,实行撤区并乡,由原江口区所辖7个乡镇中的乌江乡、马圩乡、江口镇3个小乡镇并成为江口镇,镇政府设在原江口区所在地江口集。
江口镇地理环境
江口镇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颍上县西北部,介于北纬32°76′~32°89′,东经116°14′~116°27′之间,西与颍东区杨楼镇、新乌江镇相邻,北与利辛县胡集镇接壤,东与陈桥镇、古城镇相连,南与建颍乡隔颍河相望,总面积80平方公里。
江口镇地势平坦,平均地表高程26米,高差只有1米。
江口镇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5.1C°,年平均降水904.6毫米,平均无霜期221天。
江口镇境内河沟纵横,南靠颍河,北邻苏沟,济河横贯其中,乌江河至北向南注入颍河,与大、中、小沟构成水利网络。
江口镇自然资源
截至2008年,江口镇耕地面积74835亩,土壤分为三种类型,南部沿颍河一带系沙和沙淤混合土,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济河以北地区为黑土岗地,约占40%,中部是淤地占40%。
据有关部门勘测,江口镇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兴的刘庄煤矿首批开采区包含了东部的6个村,西部和北部地下丰富资源有待开采。
江口镇经济
2011年,江口镇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亿元。其中一产2.46亿元,二产1.22亿元,三产3.32亿元,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4388元,实现财政收入311万元。
2012年,江口镇生产总值7.47亿元,人均纯收入5262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
江口镇过去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小麦、大豆、芝麻等农产品品质优良。近年加大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红芋及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王桥、聂湖、小河等村的大蒜、林圩、孙庄、刘庄等村的 辣椒,王李等村的烟叶,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品质,都远近闻名。1995年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高标准林网建设,四旁植树和成片造林大幅度增加。全镇拥有速生杨树180万株,木材积累量20万立方米。畜牧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全镇黄牛饲养量16219头,生猪饲养量58576头,山羊饲养量85566只,家禽饲养量967440只,樊南、闫徐村养鸡超6万只,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2014年,全镇土地流转面积18600亩,总面积7.1万亩,小麦面积6.5万亩,玉米面积3.2万亩,大豆面积3.3万亩,其他作物0.6万亩。郭庄村100亩特色西瓜种植,马圩村200亩8424西瓜种植、辣椒,孙庄村蔬菜300种植。新增养羊场1个,牛场1个,猪场1个。
2015年全镇6.8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96公斤,夏种玉米种植面积5.055万亩,大豆1.745万亩,瓜果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0.3万亩。全镇流转土地达到3.29万亩。
截至1988年,江口镇内建有机械厂、砖瓦窑厂等企业。 2011年,江口镇内建起了3家面粉加工厂,20余家畜禽肉类加工私营企业,招商引资已引进盛昌板材加工厂、颍河木业有限公司、恒源摩配组装厂等企业,2011年第二产业实现总产值1.22亿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口镇逐步形成了全县有名的兔毛市场,截至1988年,每天成交兔毛在2250公斤上下,成交额24万余元,每年为国家创利税100万元左右。有26个竹行,日成交10万公斤以上,成交额达40万元。
江口集镇服装市场全市有名,农贸市场吸引着外地客商,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蒜苔收获季节,大批蒜苔销往天津、东北地区。1988年至1991年,江口免毛市场全国闻名,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免毛到此交易,年成交量近千吨,交易额上亿元,销往广东、浙江外贸出口。
2011年,江口镇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3.3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11万元, 其中税务入库311万元,国税26万,地税285万,契税1万,非税收入 160万元。 2012年,江口镇实现财政收入1100万元。 2013年江口镇财税收入任务579万元,截止10月底,完成财税收入66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14%,其中税收完成312万元,非税收入完成348万元。 2014年截至11月底,完成财税收入766万元,其中税收完成406万元,非税收入完成360万元。
江口镇风景名胜
慎城遗址
慎城遗址在今颍上县城西北20余公里东古城之西,又称“北古城”或“西古城”。北依济河,西靠乌江、南距颍河3.5公里,东部为农田,新修的淮阜铁路从南部穿过。内外两城,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内城址位于今汤圩村后,略呈正方形,土城垣高出地面约3~4米,顶宽5~6米。系夯土筑城,原有4门,东西两面已无痕迹,南北为5~6米的缺口,中为通道,有下水道和古井。由于历年耕种,整个遗址平面呈浅锅底形。境内除汤圩、林庄两个自然村外,均为农田,地面覆盖黄土厚约80厘米。其下为黑土层,地面瓦片,到处可见,经考证,此即古慎城。该城内外址,曾出土大量文物,从这些文物分析,慎城不仅是政治、军事的重要城邑,而且商业、邮政、水上交通都相当发达繁荣。1983年,经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口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江口镇位于颍上县的西北部,西与颍东区杨楼、新乌江乡相邻,北与利辛板集、胡集乡接壤,东与本县陈桥、古城乡镇相连,南与本县建颍乡隔颍河相望。
地理特征: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地表高程26米,高差只有1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平均气温15.1c°,年平均降水904.6毫米,平均无霜期221天。境内河沟纵横,南靠颍河,北邻苏沟,济河横贯其中,乌江河至北向南注入颍河,与大、中、小沟构成水利网络。
人口: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76043,其中,男39522,女36512,性别比100:108.2,非农人口5435,占总人口的7.1%。以汉族为主,有极少数 回、苗、傣、布衣、朝鲜等少数民族。有少数群众信仰基督教及佛教,约2000名基督教信仰者在批准的四个堂点内“守礼拜 ”,极少数佛教信陡在批准开设的观音寺内初一、十五活动。
耕地;全镇耕地面积74835亩,土壤分为三种类型,南部沿颍河一带系沙和沙淤混合土,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0%,济河以北地区为黑土岗地,约占40%,中部是淤地占40%。适应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行政区划:镇辖31个行政村一个商业居委会,村建有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了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各村根据情况各自建立若干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据历史记载,江口岸夏商时代属豫州地,称慎 邑(既北古城遗址),北宋时期称江陂镇,明初为颍阳乡,清未称县北乡五部,民国时期属江口区,解放后一直是区(大公社)所在地,在
1991年撤区并乡时,由原江口区所辖七个乡 镇中的乌江、马圩、江口三个小乡镇并成现在的江口镇,办公地点设在原江口区所在地。
文化:江口镇是个文明古镇,文化底蕴丰富,源源流长,人民素好文娱,每逢良宵佳节、庙会社日,多有歌舞表演,形式多样,如舞龙、划旱船、推彩车、踩高跷、跑驴、花鼓灯等。群众喜好梆剧,推剧等。流行大鼓、评书、清音、坠子等。杂技表演是特色民间艺术,80年代有近20个民间杂技表演队常年在全国各地演出,顶杆、咬花等节目有相当水平,不愧为杂技之乡称号。.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江口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